第50章 ,士为知己者死
“哼!”
赵姬很是不爽。
但又无可奈何。
她本以为这一次是自己和小先生的两人世界。
结果那么多人都想要跟着蹭这一趟海外之行。
甚至连自己的政儿。
如果不是身为秦王。
怕是这一次也想跟着自己一起去看看天言语之中描绘的蔚蓝色大海,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的大海,蕴含了无数宝藏和危机的蔚蓝色大海。
如今的七国权贵中,除了齐国,燕国,以及楚国部分权贵,大多是没有见过大海的,只知道大海茫茫无际,海是蔚蓝色的,一眼看不到头。
无他。
这个时代想要出行太难了。
大多数人一辈子没出过国。
哪怕是王公权贵,出门在外有护卫在侧,不用担心一路上的豺狼虎豹,土匪恶霸,也不敢随意出门,谁知道会不会有人让你病逝在外面。
其次。
大多王公权贵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只是为了去看一下传说中的大海,尤其是皇帝出巡,一路上的各种花销,基本上就和发兵打仗没区别。
或许也正是因为七国权贵大多没见过大海,对于无边无际的大海,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
以至于后来秦始皇嬴政被骗的不要不要的,以为海外真有三仙岛,还有长生不死的仙药。
事实上。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长生不死的仙药。
亦或者是有能让人长生不死的世外仙人。
三皇五帝后面的夏商周王朝。
早就出现了不老不死的帝王。
甚至三皇五帝都不会死,怎么可能轮得到后人呢?
追求长生不死的后来人,回头看看历史就明白了。
不过嘛。
这个世界不正常。
有些事情不好说。
........
齐国,琅琊。
如今的琅琊,就是后来秦朝大一统后的桑海,以及后世熟知的青岛,作为齐国的沿海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
琅琊临近黄海,顺着大陆边界,一路顺流而下,过东海,入南海,便可长驱直入百越地界,反之亦然,百越也可顺流而上。
这么多年来。
齐国一直都是百越最好的盟友,甚至比秦国还要铁杆,因为这一条航路,不仅给百越带来了无数金银财宝,也给齐国王公贵胄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富裕。
不同于陆地运输的太多不确定,耗时耗力,海上运输有太多的好处,只要船够大,眼睛也不瞎,顺流而上,基本不可能迷失在这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中。
当然了。
这里面少不了天的亿点点帮助,把最早出现在宋代的罗盘,提前一千多年搓了出来,这玩意的精准度,可比战国时代的司南精准多了。
再加上天作为华夏人,多多少少看过世界地图,以他的记忆力,不说把整个世界地图完完整整画下来,但他画个大差不差还是可以的。
要知道。
古代最可怕的不是大海茫茫无际。
而是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哪。
有了天的海图。
一切迎刃而解。
如若不然。
就算天有了三白一茶这种收割七国财富的利器,可楚国堵在半路上,绕路又实在是太远,再加上陆运的不稳定,怕是辛辛苦苦大老远来回一趟,赚到的钱还不够路费。
虽然这些年燕国也很想和百越做三白一茶生意,但天考虑到齐国更专注于工商业的发展,也就是更加扶持商人,天还是更喜欢和齐国做生意,没有在这方面背刺盟友。
而为了回报天的诚意。
齐国也非常的会做人。
对于天借道齐国运送农家子弟和韩国流民的事情,齐国上上下下都没有反对的声音,甚至齐国相候胜还主动为这一支上万人的队伍提供粮草。
是的,上万人,一开始只有两千人的远行队伍,随着横穿韩国全境,一路吸收了上万活不下去的韩国流民,准备跟着这支队伍去找一个活路。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一起远行。
但他们知道自己跟着队伍一起走就一定饿不死。
有些想法的流民,甚至会主动找农家弟子问这支队伍最终的终点。
只是得到的答案,让他们很不理解,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去百越,不应该是要南下吗?
为什么他们一直在北上齐国?
“大人,队伍已经上万人了,我们这一路上接收的流民会不会太多了?”
一名农家子弟恭敬的走到了还是少年模样的韩信面前,如果一开始农家弟子还有不服气,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少年凭什么领导他们。
现在所有农家子弟都对韩信服服帖帖了,一万多人的队伍,横跨上千里的路途,不仅没有人掉队,甚至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口粮。
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
别的不说。
没有领兵天赋的人,别说率领上万士卒。
哪怕是率领十几人,都有可能带丢大半。
甚至弄丢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到最后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
“天说了,多多益善,百越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地,也不缺一口救命粮,只要他们顺利到百越,来年就可以创造十倍的收益。”
韩信虽然年少,但心性沉稳,自从他被天看相之后,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天的门客,再加上天的看重,又多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虽然韩信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封侯拜相的希望。
但就冲着天这份信任他就永远都不会背弃天。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以前韩信不太理解伯乐和千里马。
但现在看来,天就是自己的伯乐。
“可是贵人不正是需要我们这些农家弟子,帮忙传授种田技巧,帮助百越子民开垦农田吗?”一开始的农家子弟还是有些不理解。
如果百越不缺粮,那么千里迢迢迁徙上万流民做什么,前后耗费如此之大的力气,难不成就真的只是为了这些没什么大用的黔首?
“二者并不冲突,百越确实需要农家子弟开垦农田,传授种田技巧,但就我们几百人,又能开垦多少农田,怕是累死也开垦不了几亩田。”
“可上万人流民,只要饿不死,再给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这些人在百越之地开垦出来的农田,不是我们这几百个农家子弟所能比拟的。”
韩信最初不理解,为什么田蜜如此滥竽充数,一千五百农家子弟,真正出自农家的一半都没有,为什么天还是一个不落的全收了。
后来发现,百越可能缺的不仅仅是农家子弟,种田的人也很稀缺,这些流民虽然对七国无大用,但多多少少都会一点种田的本事。
甚至可以这么说。
中原就没有不会种田的黔首。
只是农家子弟更为精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