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灵异悬疑 致命缉凶

第2435章 异地他乡(3)

致命缉凶 黄粱 2243 2025-09-18 23:27

  固若金汤啊......张凯用余光打量着小区的围墙,在心中盘算该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小区。他也可以就一直守在小区大门外,但这座占地面积不小的小区,东南西北各有一处出入口,他不清楚池南路平时会从哪一处进出小区。他只有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太多时间给他浪费,谁知道池南路何时就会搬家。

  一旦池南路搬走了,再想找到这人就得从头再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担心拖久了自己会打退堂鼓。

  绕着小区的围墙转了一大圈。张凯又返回了景盛一号的东门,只不过他站在了路的另一头。绕了这一大圈,他有些累,主要是穿得太多,口罩糊在脸上,呼吸不顺畅。他站在路旁的一棵行道树旁,注视者进出小区的行人车辆。

  在小区门口守株待兔,还有一项无法忽视的弊端:如果池南路进出小区是开车,即便在小区大门外堵到了,也很难伤及车内的池南路。总不能寄希望于池南路被一个陌生人拦下车,会主动降下车窗吧。

  果然还是只有进小区这一条路。张凯叹了口气,他已经48岁了,右膝膝盖常年受风湿病困扰,天气好浑则罢了,一变天就疼痛难忍,现在又是一副大腹便便的臃肿身材,想翻墙进入小区,还不被发现,基本不可能。

  安在围墙上的监控探头可不是摆设,小区内肯定还有保安人员定时巡逻。一旦运气不好被人捉到,那就前功尽弃了。有什么办法是万无一失的呢?站在路旁的张凯苦苦思索。

  为了不引起怀疑,待了片刻后,他转身离开,转而去小区南门观察。很快时间来到了傍晚时分,原本安静的街道像是煮沸了的水一般,变得热闹嘈杂。无数的车不知从哪儿冒出,把宽敞的车道塞得水泄不通,步行道上挤满了脚步匆匆的行人,上班的、上学的,男女老少们从这座大城市的四面八方返回这座小区,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需要排队等候进出。

  出来维持秩序的保安人数出乎了张凯的预料,他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身穿保安制服的人。他现在所在的小区北门就有17名保安在维持现场秩序。难不成这座小区养了上百名保安?那物业费肯定便宜不了,张凯忍不住胡思乱想。

  小区大门有出有进,绝大多数都是进入的车,只有少数几辆是从小区内往外开,忙碌与空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看到一辆车从小区驶出来时,张凯眼前一亮,那是一辆不起眼的面包车,车厢上贴着橙红色的车衣,上面还贴着一行白色的大字:俊鹏管道改造工程公司。

  对呀!还有这么个办法!张凯激动的忙掏出手机拍下了这辆小货车,车身上印有联系方式。

  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如果能说服这一辆维修车中的人,他就能正大光明的进这座小区。

  得想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不然人家不会同意,说不定还会把我当成是可疑分子,告诉警察。什么借口比较好呢?张凯暗自琢磨。

  一直在外面待到了入夜,饥肠辘辘的张凯才返回下榻的公寓。在回去的路上,他买了晚饭,顺便去超市采买了些日常用品,做好在这里打持久战的准备。

  回到逼仄的公寓单间后,张凯边吃着油腻腻的外卖,边思索着合理的借口。他换位思考,如果是一个陌生人向自己提出搭车进小区的请求,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下意识的认为这人要搞破坏,八成是要混进小区干坏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张凯很是挠头,似乎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借口。如果要去应聘做短工,也只能骗一回,就算能进去,想出来也不容易。

  有没有什么万全的借口呢?张凯苦思冥想。他的手指无意识的滑动着手机屏幕,刚好点开了相册,相册中存储了几百张照片,其中大部分还是在寻找池南路下落时从网上或是花钱、或是搜索得来的照片。

  手指滑动屏幕,一张张照片的缩略图向上飞去,留下一道道残影。相册被拉到底端,这几张照片吸引了张凯的目光,他惊讶的发觉自己竟然没把这些照片删掉。

  这是他办工厂时拍的照片,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天真的认为做生意一如反掌。他在乡镇干了将近20年,上上下下的关系都能说得上话,做工厂而已,有什么难的?只要把销路打开,自己就能带着招来的工人一同致富。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工厂只干了一年多就停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平平无奇,如果不是他的那些关系根本卖不出去。折腾了十几个月,除了把全部积蓄都赔进去,张凯毫无收获,连之前积攒的人脉也都用干净了,人情对方还了,之后还怎么舔着脸去求人家帮忙?

  张凯把自己弄得一无所有。

  手机相册中的这几张照片就是他办工厂时拍下的,他已经想不起拍摄照片的缘由,可能就是瞎拍着玩吧。照片中的他穿着西装、梳着背头,看起来意气风发,模仿那些成功商人的派头。但如今看来,却是如此幼稚可笑。

  工厂的工人们在机器前忙碌,而他这个所谓的老板则是站在一旁颐指气使的指导工作。即便他对整个生产流程一窍不通。

  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应该就是那位再也联系不上的朋友吧。这人张凯也认识了快20年了,是个给项目牵头的掮客,靠关系赚钱。这种人在基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钱和项目总得需要个牵线搭桥的人才能落地。

  张凯心中对这种人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实际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在人情社会中八面玲珑,将不相识的两方撮合到一起,大家各取所需。虽然瞧不上这种人,但张凯却想利用这种人,盘下一座濒临倒闭的工厂,从枯燥乏味的基层工作中脱身,实现人生价值。他的这种自负被这位所谓的朋友利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