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潼关
李自成率军撤出京城后,沿西南方向撤退,吴三桂的关宁军则一路追杀。
保定、定州两战,大顺军再次战败,直到真定之战后,大顺军才摆脱吴三桂的追兵,从固关穿过太行山退入山西。
六月,李自成留明降将陈永福镇守太原,然后率领主力撤回了陕西。
李自成退回西安后,立即着手增强陕西防御。
他命令李过和高一功镇守延安、榆林,这两地是大顺军的发源地,也是陕西的北大门。
又派遣精锐部队加强了潼关防御。
李自成认为,控制延绥和潼关,凭借黄河天险,陕西可保无虞。
大顺军一败再败,失去武力维系的大顺政权必将土崩瓦解。
留给李自成的时间不多了。
大顺军西撤后,多尔衮派叶臣、石廷柱率军进攻山西大顺军。
在山西,原先投降大顺军的势力纷纷反正,转而投靠清军,清军忙于收割和消化广大占领区,无暇追击大顺军,也希望以汉制汉,利用降官降将对付大顺军。
十一月底,清军毫不费力地平定了山西9府27州141县。
山西巡抚马国柱得意洋洋的向多尔衮报告:山西全省悉平。
清军定都京城,多尔衮以清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清兵三万,降清汉将吴三桂、尚可喜等率3万兵马,又征调了蒙古、宣府、大同兵共8万余人,从北路先略陕北,再逼西安,欲一举消灭大顺政权。
阿济格率大军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欲进攻榆林。
阿济格命令姜瓖围攻榆林,自己亲率主力占领李自成家乡米脂,把米脂人屠了个干干净净。
清军入关之后,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灭绝人寰的武力。
为了杀一儆百,他们对抵抗较为顽强的地方,一律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米脂人倒霉,谁让李自成在此地出生呢。
这才仅仅刚开始,凡是敢对清军顽强抵抗的地方,战后清军无一例外实施大屠杀。
之所以采取这种激烈手段以达到震慑的目的,以武力压制明朝百姓俯首称臣。
深层次原因大概还是为了统治需要。
战场上厮杀以及屠杀,必将导致人口锐减,借此消减明朝人与清朝人巨大比例差距。
随后,阿济格率军进攻延安,延安保卫战打得非常激烈。
阿济格作为清军数一数二的猛将,早年在皇太极时期就深受重用,许多硬仗皇太极都喜欢让阿济格先上,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休息过。
阿济格出征之后,并没有按照多尔衮的命令直接去陕西,而是以索要战马、粮草为由,先到蒙古转了一圈。
一时间,连多尔衮都不清楚阿济格干什么去了。
不得已,多尔衮写信大骂阿济格。
尽管阿济格在蒙古兜了一圈,搜集了不少辎重。
但十几万大军每天消耗粮食数量庞大。
大军主要从山西调拨部分粮草,但一年来山西战乱频发,能筹集到的粮草也不多。
更何况京城粮食紧张,需要从山西调拨部分粮草。
仅仅依靠一个山西养活清军作战还要兼顾京城,真的太难为山西了。
进入冬季,大军粮草越发紧张。
到了此时就有了区别,粮草优先保证阿济格的三万清军供应。
这就苦了降清汉将八万军队,饿肚皮的事儿时有发生。
此时打仗已经不是重点,各部都在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
所谓的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出去抢劫。
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兵八旗精锐二万,又以降将汉军孔有德为先锋,南下进攻南京。
满清可谓左手打南京朝天,右脚踢李自成大顺军,企图一统天下。
退回到西安的大顺军并没有消极防御,而是在寻找新的突破点。
他们以2万的兵力于10月12日从山西曲垣出发,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占了济源、孟县,占领了怀庆府的首府沁阳,大有席卷河南之势。
清军随努尔哈赤征战的老将金玉和战死,怀庆清军损失一千七百多人。
怀庆之战的消息传到京城,使多尔衮大为震惊,自己还是低估了大顺军战斗力。
同时也愈发认识到李自成实乃心腹之患,不弄死李自成,北方将不得安宁。
这才让多尔衮急令正在去江南征讨的多铎不得不放弃南下,改变行军路线,先救怀庆,后攻潼关,与阿济格夹击李自成。
虽然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之后退守陕西,这里是他的老巢。
先不管战斗力强弱如何,总兵力差不多有六十万之众,分散于陕西、荆襄广阔占领区。
在榆林方向,李过、高一功堪堪抵住阿济格军队的进攻。
而在潼关,李自成则集中大顺军精锐,借助潼关险要地势企图阻挡清军。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
尤其到了明末,乱世中的任何一方都至关重要,孙传庭与洪臣畴在潼关的南原伏击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差点丧命,但是不久李自成攻破潼关,击溃孙传庭所部,明朝也就走进了历史的尘埃。
明代潼关军事设防是历代潼关军事设防中最森严最完备的时期。
自然天险潼关的天险是由黄巷坂、禁沟、秦岭、黄河所构成的一个天然要塞。
黄巷坂:黄巷坂处于潼关城东,全长5里左右。自函谷关东来的道路仅仅只有黄巷坂一条路,黄巷坂的南面是山势陡峭的秦岭,北面则是黄河,这就形成了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的孤道地势。这个孤道内军队难以展开阵型。所以,黄巷坂成为潼关东面的第一个天然屏障。在其最东面的金陡关也就成为了潼关城的第一道关卡。
禁沟(也称“禁谷”或“潼沟、潼谷”):禁沟自潼关城南直通秦岭,可与武关连通。其中深度最长的沟道有四条:列斜沟、禁沟、潼水沟、望远沟,除此四条沟之外,还有多条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沟道,这些沟道统称为禁沟。皆成南北纵向。由于这些南北沟道横断潼关南原地区,所以,古来潼关南原无东西大道可通。但是,翻越这些沟道,仍然可以进入关中。而禁沟与潼关城地处南北一线,防守潼关,就要突破禁沟,这样禁沟也就成为了其南面平原的天然屏障。
黄河:黄河出秦晋峡谷南流到潼关北,折转而东。在这里洛水、渭河汇聚在黄河,黄河则紧切潼关城下流过,形成天堑,既无途可通,也隔断了北来之路,在潼关城北侧形成自然防卫,因而守潼关很少考虑城北安全,黄河天堑形成了天然屏障。
秦岭:秦岭是潼关南原的天然屏障,由东往西有西峪口、桐峪口、善车峪口、太峪口、麻峪口、蒿岔峪口、潼峪口等横向有众多峪口可做天然要塞,这些峪口不仅地势险要且道路错综复杂,这些都使得入侵者的后勤补给难以为继。
南面关卡:南面的秦岭直接通向了禁沟,由此可翻越秦岭。为了防止军事行动穿越秦岭,进而攻破潼关,所以在秦岭北麓山脚下的潼关地界,自东而西设置了西峪关、善车关、太峪关、蒿岔峪关、潼谷关、水门关等(其实还有些关卡,但史料记载不一)关卡。这些关卡均有驻军把守,成为潼关城的南部前沿哨卡,和潼关关城浑然一体。所以,潼关城既有秦岭这个天然屏障,又有关卡防卫,这就保证了潼关关城的南部安全。
十二连城:为了防守禁沟自古就设十二连城于禁沟周围,由秦岭山脚向北计三十里,根据《潼关卫志》《续修潼关厅志》有关记载,十二连城指的是明清潼关古城南面禁沟沿线及其附近一带的一个军事联防体系的总称,其既可以设防禁沟之东,也可以设防禁沟之西,还可以设防南面秦岭诸峪通向禁沟的通道。这些联防体以小城为据点,并设有沟西关、杨家关、禁沟关、汾井关、巡底关、五庄关、石门关等(其实也还有些关卡,但史料也是记载不一)多个大小不一的关卡。这些关卡从禁沟向南,大约每三里建一个小城,内有烽火台,驻有军队。
潼关周边众多小关卡、主关城:根据《渔关卫志》的记载:“依山势,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其北下临洪河,巨涛环带,东南则跨麒麟山,西南跨象、凤二山,磋峨耸峻,天然形势之雄。门有六,其上设楼,唯南以山势重叠,不竖楼。南北水关二,南水关洪武三十三年建,北水关宣德年间建。嘉靖十八年建重门二,并建楼于上,隆庆四年修复铺七十二所,谍砌以砖。东瓮城曰占紫处,东门楼曰迎恩,东郭门楼曰天险,西瓮城楼曰大观亭,西门城楼曰怀远,西郭门曰,地维,上南门曰凌云,下南门曰迎薰,大北门曰汲洪,小北门曰俯晋,北水关楼曰镇河。”
由此可以看出关城主体建在深山沟壑之中为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长谷地。南城墙可依山势抵御秦岭南麓方向的进攻,北城墙顺水流一方面可护卫黄河方向水军的进攻,一方面可控制河边大道。这样的选址在军事防御布局上可谓是“依山筑关,傍水建城”,再加上众多城门、城楼及水关的辅助都极大满足了军事防御需求。
潼关对于李自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一旦失守,身后的陕西一马平川,再也难以抵挡清军西进。
为了应对满清军队,李自成对潼关防御做了精心部署,集结约10万大顺军(含部分精锐老营兵),加固潼关城墙,设置炮台。在关前挖掘壕沟,布置拒马、铁蒺藜。
并且派骑兵在关外游弋,袭扰清军。
多铎当然清楚潼关险要,易守难攻,必须制定更优的进攻策略。
从兵力上讲,5万清军(含满洲八旗、蒙古骑兵及汉军降兵)攻击大顺军十万,清军兵力并不占优。
而且潼关险要,强攻会带来巨大兵力损失,多泽要从后方调集红夷大炮,用重炮猛轰潼关城墙。
时代变了,冷兵器时代潼关的先要地形确实很难攻克,但是,在进入火器时代之后,虽然潼关的先要地形还有一定优势,无疑大不如从前,毕竟城墙也扛不住大炮猛轰啊。
除此之外,多泽还要派蒙古骑兵绕道侧翼,试图切断大顺军退路。
由于清军在等待大杀器-红夷大炮,暂时没有发起主攻行动。
如潼关这种险要,靠人命往里填,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马。
红夷大炮的威力惊人,足以击毁潼关护墙。
红夷大炮是一种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滑膛炮,在明代后期传入明朝,当时被称为红夷大炮。
因为当时的明朝人都管荷兰人叫做红夷,当时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人那里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系上一匹红布,所以称其为“红夷大炮”。
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一小部分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来的,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大炮是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购得,明朝当时对大炮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一些从舰船上拆下来的舰载加农炮卖给明朝。
尽管红夷大炮是实心弹,与后世火炮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在明朝主要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红夷大炮的威力已经很惊人了。
而且红夷大炮的射程比较远,一般三千多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达到七八里地。
这种远程大杀器的确是攻城利器,只伤害对方而不需要付出自身伤害,与弓箭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在于,红夷大炮这种利器会动摇大顺军的抵抗意志,瓦解军心,为清军夺取潼关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