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盗起南洋

第66章 新兵训练

  自安南船只离港后,联合舰队日夜在海面上巡逻,驱赶船只。

  外界的船进不来坤甸,坤甸的船也出不去。

  坤甸俨然已与世隔绝。

  成为一座孤岛。

  好在各项物资齐备,城内外各行各业井井有条,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反倒是因为雨季雨水较多,难民们的开荒工作时断时续,进展的很慢,不过吃喝管够的前提下,并未生出任何乱子。

  在士兵的指导,难民们已经清楚了该如何去做,有问题该找谁解决。

  陆军士兵大部分得以脱身,返回军营。

  而征兵工作也已经结束。

  征募的新兵全都原有的‘老’人,也都是有田百亩的良家青年,难民还没有获得土地,心中没有建立对坤甸的归属感,暂时不在征兵范围内。

  此次征兵128人。

  如此,坤甸服役士兵,包含海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4289人。

  而整个坤甸加上难民,一共也才41349人。

  士兵占比高达10.4%。

  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当兵的,士兵比例过高,已经威胁到生产和耕种的正常进行。

  即便如此,吸纳周边原住民和允许与原住民通婚的建议,再一次被刘季否决。

  相比起现在人力不足的问题,吸纳原住民以后会导致的民族、文化等等问题,才是更大麻烦。

  他宁愿发展的慢一点,也不要原住民。

  陆军新兵训练场上。

  刘季站在远处,看着士兵们在号令声中集结成方阵。

  一共是两个燧发枪步兵方阵。

  每个方阵72人,分3行战列,每行24人,左右各配备一名老兵军官。

  两个方阵中间,还配备了一个鼓手。

  因为新兵人数不足,所以第二方阵的第三行空了很多位置。

  新兵们站的很紧凑,几乎是肩并肩。

  左右如此,前后亦是如此。

  方阵正面宽度不到18米,纵深不足3.6米。

  相比传统的火绳枪方阵,需要士兵中间至少间隔0.9米,好避免士兵不小心点燃左右的火绳或火药,燧发枪步兵方阵紧凑的多,单位宽度内,火力也更加强大。

  不过,新兵们的队列尚不成熟,集结的很慢,装填火枪时更慢。

  咚咚咚,咚,……

  随着鼓声节奏变动,军官‘准备’口令响起,方阵队列开始变换。

  第一排的1、4、7……21位置的士兵半蹲下,开始举枪。

  第二排同一号位士兵原地举枪。

  第三排士兵整齐向右小半步,同前排号位士兵,在前排两个士兵脑袋中间举枪。

  “放!”

  军官一声令下,举枪士兵开枪。

  紧接着,处于2、5、8……23位置的士兵,开始重复左边队友先前的动作。他们右侧队友仍然处于待命状态,而左侧已经开过枪的士兵,则开始装填火药。

  如此,相邻的3个士兵,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处于射击、待命、装填3个状态。

  如果训练有素的话,从方阵正面看,方阵永远处于射击状态,而且是从左向右的横向轮射。

  这种轮射,被称为【横向轮射】,和传统的前后轮射不同,更像是破坏性射击,火力也更凶猛。

  加之燧发枪前端装配了刺刀,阵型又密集,足够抵挡没有步兵火力配合的骑兵冲锋。

  只是火力强大的同时,对士兵的要求也变高了,训练的时间也变得更久。

  至于要求更高的排枪射击,需要以每个小方阵作为火力单位,加强督导管理,是老兵们的日常训练内容。对新兵们,难度太高,暂时还没有这个训练计划。

  1个沙漏时(1分钟)完成,方阵中只有个别士兵完成了2次横向轮射。

  距离要求的5次齐射,还差得远。

  军官下达了‘前进’命令,鼓声开始变得节奏规整。

  新兵们竖枪,踏着鼓声往前走。

  按照训练要求,每沙漏时间需要能走75步,行军百米后队伍不变形。

  但是士兵们良莠不齐。

  总是有人慢了一步,搞垮整个方阵。

  或者有人走得很快,一回头发现自己遥遥领先,成了孤狼。

  按照现在的训练进度,新兵是无法参与和荷兰人的战斗了。

  刘季摇摇头,转身离开。

  负责训练的军官们看到他的身影消失,无不松了口气,立刻找出来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开始一一教训,给予‘爱的铁拳’。

  离开训练营后,刘季来到坤甸北边界处,检查边防情况。

  尽管觉得三发人不可能愚蠢到穿越上百公里的雨林,来趁火打劫,但他还是做了防御安排。

  有骑手来回巡逻侦察,监视可能出现的敌人。

  黄天号和厚土号上,一共抽出了300名海兵。每100人组成一个临时大队,保护10个村庄。

  一旦侦察兵发现情况,临时大队就会立刻乘小船,前往出事村庄集结。

  而卡普阿斯河南岸的开垦地,只安排了100海兵,进行防护。

  一来是难民人少,二来是南方河道众多,疯子都不可能带兵穿越雨林、跨越诸多河流来进攻。

  刘季带着护卫们,骑着马,沿着长草的村道一路东进,巡视每个村庄,检查村民的状态。

  路过古风村时,他见到了一个正在种植可可树的村妇。

  可可树,是第一批从美洲带回来的树苗,先前一直是在公司农场里试种植。开始结果,也是前年的事。

  好奇之下,刘季找上村妇询问。

  “大人,我男人当兵去了,孩子还小,我一个人种不了太多地,公司给我推荐了可可树,我才种的。”村妇有些害怕一直低着头,护着身后的两个小男孩。

  刘季意识到是自己骑在马上,吓到了对方,连忙跳了下来,轻声鼓励:“挺好的,可可能做热可可,将来还能做巧克力,一定能挣钱的。”

  “真的吗,大人?”村妇有些激动,“可是村里的大家说,种植椰子树和油棕,更稳妥些。”

  当初,发展公司的员工说得的时候,她还有些不相信,单纯是看中了可可树头4年不结果,能节省劳动力,才选择的可可树。

  她并不指望可可树赚钱。

  毕竟自家老公在军队拿的薪资,是普通农夫家庭收入的3倍还多,就算不种地,自己一家也饿不着。

  种树,也只是为了不让田地荒废,以免被公司收回土地。

  刘季能猜到女人的想法,坚定的回答:“当然了,这是个稀罕物种,等大家知道它的好时,就能卖出高价了,公司也都全部收购的。”

  “相信我,大胆的种,绝对亏不了的。”

  “至于椰子树……,可可树应该是能种在椰子树下面的,就像你们现在的椰子树和油棕树混合种植那样,但具体的我不太清楚,等我了解清楚再派人告诉你。”

  有他的保证,女人悬着的心也放下了,道别后,便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忙和去了。

  刘季重新上马,继续巡视。

  在古风村,他还看到了另外两家种植可可树的村妇。

  她们的情况和先前那位妇人一样,都是男人当兵了,家里劳动力短缺。

  而劳动力不足,在坤甸,是普遍现象。

  所以他才想推广让村民多种经济树种,多养殖,少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稻谷。

  可可树,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同时,可可树喜阴,又喜欢湿热,需要避风,这些都是西婆罗洲具备的自然条件。

  而且,可可树又能全年结果,产量不低。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南洋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植可可树,它还是个稀缺物种。

  稀缺就代表能卖高价。

  将来,香料价格暴跌后,可可完全能成为另一个明星产品。

  同样的,还有来自非洲的咖啡树和美洲的烟草,但它们要求的劳动力相对可可树略高些,不符合节省劳动力的需求。

  不过,也有很多村民没有选择可可树,为了更稳妥些,她们选择了已经种植过的油棕和椰子树,扩大种树面积,或者干脆走上养殖道路。

  公司建议过了,听不听是完全取决于个人。

  一路巡查,刘季没有横加干涉村民的选择,也没有再说可可树的好处。

  毕竟扩大椰子树和油棕种植面积,也是不错的选择。

  转完所有村庄,回到坤甸城时,天色已黑。

  海港传来的消息还是一样。

  没有消息。

  荷兰人的封锁过于彻底,以至于完全无法得知在外的舰队怎么样了,也不知道瘦猴和启明星号到了马鲁古群岛没有。

  未知,让刘季很是烦躁,心里惴惴不安。

  总是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

  也是这时,乘坐安南船只的荷兰人抵达三发。

  一下船,荷兰人径直去往苏丹宫殿,仿佛回自己家中一样,轻松随意。

  三发苏丹的士兵们见到荷兰人,无不卑躬屈膝,就像是面见苏丹时那么恭敬。

  直到苏丹的寝室前,荷兰人才被拦住。

  室内妖娆的叫声和喘息声,不绝于耳。

  荷兰人没有多少耐心,重重的砸门,大声喊道:“苏丹,是时候了,该您展现对联省共和国的友谊了。”

  “莱尔森阁下,希望您能立刻、马上从那该死的婊子身上下来,带上你的军队,穿过雨林,从后方发动突袭。”

  可屋内的声音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大、更激烈。

  “尊贵的使者,你只需要一点点耐心,我很快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