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消瘦自然引起全府上下的注意,虽说科举下考场能扒掉一层皮,但也不至于瘦一大圈出来。
那一同下考场的贾兰虽也清瘦了一些,但远没有宝玉如此严重。
王夫人忙请了王太医来,这王太医把脉,微微皱眉,道:“身体怎么亏空成这样,哥儿读书还是要注意身子。”
王夫人听王太医说,心中又勾起当年贾珠之事来,莫非她的儿子与那科举相克?怎么就读书就读到身体亏空了。
王太医见王夫人面有忧色,安慰道:“不用过于忧心,开个药方好好调理便好,只是哥儿这一年最好不要如此辛苦读书。”
有贾珠例子在先,王夫人和贾政哪里不敢应,只是贾政有些不高兴,这意味着今年一年时间,宝玉可有足够的理由不去上学堂。
因此贾政只得将监督读书的重心转移到贾兰身上来,贾兰小小年纪就通过县试,可见是个读书的料子,不像贾宝玉和贾环,一个不如一个中用。
贾兰安置好后,挑贾琮从史家回来的时候,欲往贾琮院子去。
李纨也深知贾琮与贾兰间的关系,特意命素云将贾兰从金陵买来的一些土仪,也跟着送到贾琮院子去。
这时贾琮已经换了一身衣服,正在温习功课,忽听见贾兰和素云来了,忙让枕月请进来。
素云上前笑道:“这是奶奶让我送来给琮三爷的,说是答谢先前琮三爷对兰哥儿的指点。”
贾兰仰头对贾琮道:“琮三叔,我中了,县试第三十九名。”
随后贾兰又道:“可惜我没考过府试。”
贾琮揉了揉贾兰的脑袋,笑道:“你年龄还小,还有的是机会。”
这时贾环也从赵姨娘处来找贾琮,这两年间,因日日习武,贾环的体格也结实了不少,个子也长高了不少,唯一没变的还是贾环说话时不时露出狡黠的表情。
于是叔侄三人一同坐下,听贾兰说去游历金陵考县试的过程。
贾琮对宝玉的状态感到有些奇怪,不知他在金陵遇见了什么。
那贾兰只得悄声道:“宝二叔到了金陵后,休息安顿几日后就日日外出,我问他去哪里他也不说。”
贾琮道:“听说金陵文风盛行,可能宝玉去哪个文社或文会交友去了。”
贾环坏笑道:“他哪里有这个心思,我早就听说过金陵秦淮河上画舫游船众多,不知宝玉夜夜在哪个花魁怀中流连忘返呢。”
贾琮觉得贾环说的也有理,但他也只是好奇一下,并不会说去试探宝玉。
宝玉和贾兰府试结束,意味着贾琮的院试也不远了,眼下贾琮可没有心思去关心宝玉的身子状况,而是忙于准备院试。
……
进入四月,天气渐渐变得热起来,贾府里各房院子里都用上了冰块来消暑,往年里贾琮是不可能会得到这些稀罕物。
但现在的贾琮院子里处也送来不少冰块,用木盆盛着,放在卧室或正厅,很是凉快。
这一日,贾琮照常往史家书院来,却瞧见史崇岳和史崇川正收拾东西,史崇川见贾琮来了,笑道:“琮兄,你来的正好,徐夫子今日让我们一起到苍梧书院去听讲学。”
“听说是河图先生的讲学,我们可不能错过了。”史崇川笑道,顺便提醒贾琮带上近日写下的最满意的文章,或许拿去还能让陆九畴点评一下。
贾琮挑好文章后便跟着他们上了马车。
苍梧书院位于京城外沿的一座小青山上,苍梧书院属于民间书院,虽大周朝科举盛行,各种官学已经十分完善。
只是府学、州学、县学等名额有限,除了勋贵子弟能承祖上荫庇进入,那些寒门学子除了少数几个出类拔萃的,大部分都只能选择这些民间书院。
这苍梧书院正是面向大部分民间普通学子,面对优秀的学子,苍梧书院甚至不仅会免了他们的学费,还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资助。
苍梧书院的师资力量也不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举人的水平,书院内曾出过数位举人,而秀才人数更是不少。
甚至两年前的状元便来自于苍梧书院。
出了一个状元,更是让苍梧书院名声在外,因此贾琮等人来到苍梧书院门前,发现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叫人分不清这些人是为了苍梧书院而来,还是为了陆九畴的讲学。
贾琮踏上青石板,拾级而上,两边皆是青翠竹柏,平日里定是个读书的好地处。
因今日陆九畴讲学,苍梧书院面向所有各地学子,只需登记便能进入。
在排队时,贾琮甚至听到有的贫寒学子为了来听陆九畴讲学,提前好几日赶路,鞋子更是走烂了一双。
贾琮看着众人,才发现勋贵子弟与平民学子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像贾琮那种不算是真正的勋贵子弟,身上穿着衣料也是那些平民学子远不能比得上的。
大部分平民学子只身着普通布料,与身着云锦丝绸的史崇川等人对比显得十分明显。
因此有不少人频频往他们身上看去,让贾琮感到十分不自在。
幸而很快就排到贾琮,贾琮忙登记进去。
苍梧书院风格与史家院子相似,低调精致,只设有几间建筑,一处用做学堂,一处用做宿舍。
到了陆九畴讲学地处,陆九畴一人正站立于高台之上,台下是众学子。
史崇川看清陆九畴的面貌时,兴奋激动地望向贾琮,贾琮点点头,轻声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贾琮明白史崇川是认出那回在京郊遇见的老人就是陆九畴。
陆九畴遍历各地,不仅学识渊博,更是在经济地理算术方面也有研究,因此陆九畴讲学内容并不会拘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贾琮在台下听得如醉如痴。
如今陆九畴年龄已经快接近七十岁,但讲学起来声音仍是中气十足,即使贾琮远在一圈又一圈的人群外,仍能听清楚。
贾琮早已拿好笔和纸,一边听课一边记录,陆九畴讲的内容可谓是旁征博引。
贾琮顺着陆九畴的思路去思考,感觉收获颇丰,他甚至注意到陆九畴提到的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