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第21章 摩托车产品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艸河鱼翁 10002 2025-06-19 22:08

  建设集团在摩托车系列产品的发展中,踏出了一串坚实而深刻的脚印。其发展历程,大体可清晰划分为两大阶段:YAMAHA技术产品阶段与市场同质化产品开发阶段。

  在YAMAHA技术产品阶段,建设集团借助 YAMAHA的前沿技术,接连推出多款广受关注的产品。CY80系列依靠其稳定可靠的性能,在特定消费圈层里积攒了极高的口碑。弯梁芯、骑式芯、太子芯、踏板芯、ATV芯系列,以及YAMAHA专有技术打造的“芯系列”车型,每一款皆饱含设计师针对不同骑行需求与场景的精巧设计。无论是城市通勤对便捷性的追求,户外越野对刺激性的渴望,还是长途骑行对舒适性的要求,这些产品都能精准契合,进而在各自的细分市场稳稳扎根,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同质化产品开发阶段,产品包括50/60、C100/C110系列、CG125/CG150系列,在满足大众基本出行需求的同时,凭借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中成功占据一席之地。踏板车系列以操作简易、造型潮流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城市年轻消费者。越野车系列则凭借卓越的越野性能,为越野爱好者带来酣畅淋漓的驾驶体验。这些产品精准锚定不同客户群体,成为建设集团拓展市场份额的得力工具,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维持稳健的发展步伐,稳步向前迈进。

  一、YAMAHA技术产品

  1、CY80系列

  CY80系列车型,是建设集团借助与YAMAHA开展技贸合作的契机,成功引入的首款车型。该系列涵盖CY80、CY80-A以及JS50Q-6D这三个不同品种。回顾建设集团在摩托车生产领域的发展历程,CY80系列的产量表现尤为突出,堪称生产数量最为可观的一款车型。然而,自1996年起,CY80系列的产量走势出现了变化,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即便如此,直至2008年,在海外市场上,CY80系列车型依旧保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尽管数量相对有限。

  2、悬挂JY110发动机系列车型

  这一系列车型以基于YAMAHA引进技术精心打造的JY110为典型代表。其成员主要包括面向国内市场的JY110款型、用于联合出口的T105款型,以及JS110-B、JS110-3H、JS125-G、JS125-F等多达十余种不同款式的车型。在建设摩托全力推行的“五芯”战略规划中,此系列车型凭借独特优势,占据着“弯梁芯”这一至关重要的位置,成为该战略布局中的核心一环。

  3、150太子车系列

  该系列车型以CJYM公司成立初期,从日本雅马哈(以下简称 YMC)成功引进的JYM150车型作为基础蓝本。当时,通过对日本相关技术资料进行系统转换,进而开展了试制生产工作。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其扩展车型不断丰富,既涵盖了CJYM公司自主生产的JYM150-A、SRZ150两款经典车型,也包括建设本部通过精心试制生产的JS150系列以及JS150GA等多款各具特色的车型。

  4、YBR125战略车型系列

  此系列车型主要以搭载由CJYM公司生产的YBR125发动机的车型作为典型代表。在建设摩托的“五芯”战略体系中,该系列被明确归入着力推广的“骑式芯”系列车型范畴。具体来看,这一系列包含JS125-4X/4XF2、JS125-15X等多款备受市场关注的车型。在产品研发创新方面,建设摩托持续发力。2006年,成功推出了JS125-6/6B以及JS125-28几款全新车型。2007年,再度展现强大的研发实力,新开发出JS125-6A、CQ125-6A、CQ125-4Z、JS125-4XF3等几款令人瞩目的新车型。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针对出口车型,建设摩托开展了针对性的改型开发工作,相继推出了JS125-6A欧标、JS125-6B欧标等几款符合欧洲标准的新车型以及相关散件产品。

  5、踏板芯系列

  JS125T-C踏板芯作为建设摩托“五芯”车型家族中的新成员,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生产试制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与调试,到2008年3月,该车型顺利推向市场,与广大消费者见面。

  6、沙滩车系列

  该系列车型隶属于建设集团所生产的大排量全地形车型类别。其产品涵盖了JS250ATV、JS400ATV等多款不同型号的车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全地形驾驶体验的多样化需求。

  二、市场同质化产品

  1、50/60系列

  JS50/60系列摩托车,凝聚着建设厂创业初期的智慧与热忱,宛如品牌发展长河中的闪耀明珠,铭刻下重要篇章。多年来,建设厂秉持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悉心聆听市场声音,持续推动该系列产品的革新与升级。JS50/60系列以丰富多元的面貌示人,囊括JS50Q-4、JS50Q-5、JS60等超十款不同车型。每一次改款,都是对产品性能边界的勇敢突破,从动力性能的优化,到外观设计的精心雕琢,再到用户体验的细腻打磨,只为给消费者呈上契合多元出行需求、品质超凡的理想座驾。

  2、悬挂C100/C110系列车型

  在深入洞察市场潮流、剖析常见车型特点后,建设厂匠心打造了悬挂C100/C110系列车型。面对市场上同质化的挑战,化被动为主动,将常见车型作为创新的基石,开启全方位的改良与突破之旅。该系列汇聚JS100-8大阳款、JS110-2A未来之星款、JS110-3泰本田款三大经典系列。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从零部件的选材到装配工艺的优化,以及对车辆性能的深度挖掘和前沿设计理念的巧妙融入,力求为消费者营造一种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惊喜的驾乘体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彰显独特魅力。

  3、悬挂CG/CB系列发动机车型

  悬挂CG/CB系列发动机车型,最大的亮点便是搭载了动力澎湃、性能卓越的CG/CB125、CG150发动机。以这些优质发动机为强劲内核,建设厂精心打磨出JS125/125-5、JJS150-17/19等二十余款各具特色的车型。在车型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每一项指标都经过精心考量与优化,只为让用户畅享激情四溢又安全可靠的骑行旅程。

  三、其他

  1、踏板车系列

  踏板车系列车型丰富,配置多样。其中,50型踏板车系列搭载了自主研发的JY55T发动机,包括JS55T、JY50QT-2,以及独具魅力的JS50QT-W丽影等三款经典车型。除了自制发动机的50型系列,还引入了套件采购的100型和125型踏板车。100型踏板车系列中,JS100T-8大路易款以其经典的外观和可靠性能备受青睐,JS100T-9则凭借出色的操控性崭露头角。125型踏板车系列更是涵盖了JS125T-16、JS125T-27、JS125T-5A等多达六款不同车型,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2、越野车系列

  越野车系列专为外贸出口精心打造。该系列依据排量划分为100CC以下与125CC以上两大类别。在125CC以上排量的车型里,进一步细分出公路越野车和非公路越野车。公路越野车专注于平整路面的速度与操控体验,而非公路越野车则凭借强大的越野性能,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野外路况,全面满足不同客户在各类使用场景下的严苛需求。

  3、其他各类车型

  在产品研发历程中,建设集团积极探索创新,先后成功试制并生产了JS35LL、TN35L、JS35ZL等多款助力车。这些助力车在性能和设计上各有特色,展现了我们在多元化车型开发领域的不懈努力与深厚实力。

  四、主要摩托车产品

  1、重庆牌JT50型摩托车

  重庆牌JT50型摩托车在设计风格上,汲取了日本本田公司经典款PA50S型机动脚踏两用摩托车的灵感。其排量为50CC,可输出2.5马力的功率,最高时速能达到45公里/小时,最大载重量达80公斤,爬坡能力在8至110的区间内。当处于经济时速20公里时,百公里油耗仅2.2升,制动距离不超过4米,还具备拖带功能,为用户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捷。整车由244个组件、46个分组件、72种共76个部件以及807种总计2201个零件精密组合而成。其中自制件包含离合器、传动系统、前后减震器、车架、平叉、手把、油箱、制动器、前后轮装配、座垫、各类弹簧、发动机(化油器除外)及发动机组装等关键部分,自制件比例高达65%,充分展现出强大的自主研发与制造实力。

  最初,摩托车的生产规划是以年产3万辆为目标进行设计的。但在1981年6月,第五机械工业部召开的摩托车生产规划会议上,将年产量调整为10万辆,当年期望实现5万辆的产量,发动机年产量设定为5万台。1981年,建设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善工艺上,全力解决技术质量问题,始终秉持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产量增长的理念,以此稳固工厂信誉。这一年,实际生产数量为1.1873万辆。1982年3月,四川第五机械工业管理局代表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了生产定型检查工作,随后批准该车型正式定型,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在摩托车工艺方面,一般件的工装设计与工艺制定工作由各相关车间分别负责推进,工艺科则承担着归口业务指导、整体协调平衡以及上下环节衔接的重要职责。而关键和复杂零部件的工艺规程审核以及工装设计任务,由工艺科直接把控。整套工艺设计工作从1980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在产品试制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到当年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作,且大部分内容已整理成册,便于后续查阅与使用。364种自制零件涵盖2557道工序,工装种类多达 3314种,工装系数为9。在工艺设计的艰难过程中,由于工厂在摩托车生产,尤其是发动机生产方面缺乏丰富技术经验,遇到了诸多棘手难题。面对这些困难,工厂积极组织工艺调研活动,先后前往浦陵机器厂(发动机厂)、上海摩托车厂、上海自行车一厂、北京摩托车厂、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等17个单位深入参观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交流,不仅显著提升了工厂在摩托车制造技术方面的水平,还大幅加快了产品试制的整体进程。

  在摩托车工装制造环节,为加速工装试制准备工作的进度,除充分挖掘工具车间的生产潜力全力加紧赶制外,摩托车生产车间也主动承担了部分制造任务,同时工厂合理安排其他车间参与工装制造,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工装制造工作顺利开展。

  重庆牌JT50型摩托车凭借坚实的生产技术基础,打造出卓越的产品质量。1981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车辆鉴定所提出50型摩托车制动时应具备拖带功能的新要求,而原技术条件中并无此项内容。5月中旬,相关部门发布公告,对全国6种型号的摩托车(包括第五机械工业部工厂生产的嘉陵、重庆、渭阳3种牌号)暂停检车服务,且不予发放牌照。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工厂迅速反应,立即组织专业力量集中攻克难题,仅用一周时间就妥善解决了该问题。5月下旬,在北京市公安局精心组织的各厂改进后车辆制动性能试验中,重庆牌摩托车凭借出色的制动性能和轻便的驾驶体验,在众多同类型车辆中崭露头角,性能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车辆,赢得了现场各方的高度赞誉。8月,国家机械委员会颁布新的摩托车标准,明确规定百公里油耗不得大于16升。工厂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降低油耗攻关项目,通过严格把控气缸气道口尺寸,深度优化进气系统,经过大量试验与数据分析,成功筛选出进气阀簧片的最佳公差范围,并对化油器主量孔尺寸进行精准改进,最终成功将油耗控制在规定范围内。9月,在第五机械工业部于宝鸡和涪陵组织的成车和发动机检测评比活动中,重庆牌车在两个项目中均表现优异,双双荣获第一名。10月,国家机械委员会在济南组织全国50型摩托车新标准检测试验,重庆牌摩托车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一次性顺利通过全部检测项目,性能表现远超其他各型车辆。在1982年第五机械工业部举办的摩托车检测评比中,重庆牌摩托车再度夺冠。凭借始终如一的卓越质量,重庆牌摩托车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极高声誉,于1983年成功荣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

  从1980年至1985年期间,工厂累计生产JT50型摩托车 148527辆。1984年,经过精心改进的新产品JT50A型摩托车成功研发并顺利投入生产,此后,JT50A型摩托车逐步取代了JT50型摩托车,开启了新的市场篇章。

  2、重庆牌JT50A型摩托车

  重庆牌JT50A型摩托车,是在JT50型摩托车的基础上,经过精心雕琢与深度改良而推出的一款全新力作。这款摩托车在性能领域实现了升级,发动机功率相较于前代提升了12%,扭矩更是增长了14%,在动力输出方面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实力。与此同时,其百公里油耗大幅降低22%,在燃油经济性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充分彰显出动力性能与节能降耗之间的完美平衡,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经济的骑行体验。

  在车辆的细节构造与设计层面,JT50A型摩托车对发动机、座垫、前面罩、操作把手、后轮以及减震簧等部件进行了全面优化与创新改进。不仅如此,还新增了实用的中货架、舒适的副座垫以及安全便捷的油箱盖锁,并在外观色彩设计上独具匠心,采用了时尚新颖的色彩搭配与设计理念。这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使得新型车不仅拥有更为美观、时尚的外观造型,而且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用户载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自投放市场以来,JT50A型摩托车凭借其出色的性能、精致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高度认可,成为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热门车型。

  在生产制造环节,重庆牌JT50A型摩托车巧妙沿用了JT50型摩托车久经考验、成熟可靠的生产工艺与高效合理的生产组织模式。自1984年正式投入生产以来,其产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取代JT50型摩托车的生产地位,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广阔的发展潜力。以1985年为例,当年JT50A型摩托车的产量成功突破12.0611万辆,这一亮眼的数据有力地印证了该车型在市场中的卓越表现与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建设牌JS50Q系列摩托车

  1987年初,工厂根据摩托车市场的变化,改JT50型为JS50Q型,研制出JS50Q—2型高架摩托车。自1987年3月起,工厂上下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试制与小批量生产工作当中,历经整整半年的不懈努力,才完成了这个关键阶段。随后,产品提交至国家检测机构进行严格鉴定,结果显示,各项性能指标与预先设定的设计要求高度契合,从而顺利获批进入批量生产环节,并正式推向市场。这款凝聚了工厂心血的摩托车一经上市,便迅速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与喜爱。在1988年全行业的产品评比活动中,更是以其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部优产品的殊荣。

  改型后的摩托车在结构设计方面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性能表现也颇为卓越。全车由1083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专用件多达929个,标准件154个,自制件822个,外购件261个。从1987年3月开启试生产,一直到1990年,工厂不断推陈出新,接连推出JS50Q、JS50Q-2、JS50Q-2C以及JS50Q-2D型四种不同款式的摩托车,总产量累计达到240193辆。1987年底至1990年期间,工厂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调整,使得摩托车的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大幅提升至30万辆。调整完成后,50型和80型摩托车分别具备了1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1989年7月,工厂坚守追求卓越的理念,决定对50型高架摩托车实施深度升级改造。通过整合现型车的诸多突出优势,全力投入到最新型的JS50Q-4型车的设计工作当中。经过改造的发动机,其最大功率成功跃升至3.5马力。在不同路况、复杂环境下进行的长途路试过程中,该车的性能优势得以充分展现。经国家权威机构的严格检测鉴定,完全达到了既定的技术要求。JS50Q-4型车全车配备了1241个零部件,其中专用件1033个,标准件208个,自制件1039个,外购件 202个。

  1990年7月,为了让JS50Q-4型摩托车更加完美,工厂对全车结构展开了全方位的优化改进工作,将重点聚焦在前叉部分、油箱、灯具等关键部件。在历经半年时间的精心设计、严谨的生产试制、小批量投产以及多轮严格的检测验证之后,最终顺利通过国家检测单位的验收,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此时,该车的月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辆。产品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后,凭借其过硬的品质,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与赞誉,逐渐赢得了“50王”的盛誉。

  4、重庆·雅马哈CY80型摩托车

  在全力推动50系列摩托车稳健生产的同时,工厂积极布局新型摩托车的研发工作,矢志不渝地追求产品创新。1982年,为吸收国际先进的摩托车生产经验,工厂先后组织专业团队前往欧洲与日本考察,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与先进制造技术。考察归来后,工厂迅速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雅马哈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携手开启重庆-雅马哈CY80型摩托车的研发生产之路。

  CY80型摩托车借鉴了雅马哈公司V80型摩托车的设计理念,发动机采用单缸、风冷二冲程设计,气缸排量790CC,最大功率6.7马力,最高时速75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仅1.5升,爬坡能力达230,在时速35公里/小时的情况下,制动距离为8米。该车型还配备了先进的CDI电子点火系统、反冲起动装置、分离式润滑系统以及液压减震系统,在性能和实用性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当时极具竞争力的实用型车种。

  1983年3月,工厂选派精英团队赴日本与雅马哈公司进行深入谈判,成功签署《V80摩托车技术协议书》。同年6月,在北方工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与牵头下,工厂与雅马哈公司正式签订《V80摩托车技术许可证合同》。根据合同约定,雅马哈公司将为工厂提供全面的产品技术资料,协助培训工厂技术人员,并派遣资深技术专家到厂进行技术指导。在此期间,工厂顺利引进成车总装、喷漆等关键生产线,以及部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与设备。为实现产品快速上市,工厂采取先利用部分散件进行组装生产,再逐步推进国产化的发展策略。1983年四季度,技术资料按时抵达工厂,雅马哈技术人员随即到厂,与工厂技术团队共同解读技术资料,精心规划生产总体规划和生产线改进方案。

  1984年6月,工厂利用散装件成功生产出首批500辆成车,并于6月19日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标志着产品正式投放市场。随后,工厂又相继签订购买2万套和20万套散装件的合同,为扩大生产规模奠定基础。1984年,工厂产量达到9500辆;1985年,产量大幅提升至8万辆。从1984年至1990年,工厂累计生产该型摩托车34.12万辆,在市场上成绩斐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3年10月,在雅马哈公司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工厂谋划了80型摩托车的国产化生产蓝图。当时,设定的年度生产目标为10万辆。生产场地初步规划在原用于生产50型摩托车的厂房(后续需将50型摩托车的生产迁移至其他场地)。生产组织形式上,采取以产品专业化为主、工艺专业化为辅的策略,旨在最大程度缩短产品运输和加工等待时间。关键零件的加工,计划运用组合机床和自动化机床,以提升加工精度与效率。对于那些对整车性能、生产进度以及成本控制影响较大的零件,优先安排在本厂生产,通过集中把控,提升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根据规划,工厂将建设多条生产线,包括成车总装生产线;发动机生产线,细分为左右曲轴箱、右曲轴箱盖、气缸体、连杆、左右曲柄、活塞、换挡拨叉、换挡凸轮、驱动轴、驱动链轮、气缸头、活塞销、带槽销钉、离合器、曲柄轴组合以及发动机总装,共计17条子生产线;冲压生产线,涵盖车架、燃油箱、前叉、后背、消音器、链盒、把手以及小件焊接线;热表生产线,包括钢件喷漆、塑料件喷漆、缸体磷化、热处理、电镀等环节;还有检测设施及坯件(锻件、铸件)生产线等。总计7条母线、37条子生产线,配套536台设备,其中引进设备93台,价值达1300万元人民币。

  80型摩托车的国产化工作广泛联合了全国105个企事业单位,形成了紧密的协作配套网络。其中,重庆市参与单位有45个,省内17个,省外35个,部内8个。在此坚实基础上,1984年4月,工厂牵头组建了由17个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经济联合体。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固定协作、专业分工,承担了约60%的零件生产任务。工厂旗下的大集体建锋厂、劳动服务公司以及子弟学校校办厂,也积极参与其中,分别承担了50型和80型摩托车零部件的机加工工作,涵盖665个品种、787个零件,占两车零部件总数的55.1%,为工厂摩托车生产的稳步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最初,工厂期望80型摩托车的国产化进程在1985年能够达到40%。但受生产场地紧张等多种因素制约,实际推进速度较为缓慢,1985年前仅完成了部分配套件和小零件的国产化工作。1988年后,工厂全力加快国产化步伐,到1990年,80型摩托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成功提升至88%。1989年,工厂启动80型高架摩托车的研制工作,并在当年成功推出样车。1990年,该车型经“行业办”批准,顺利投入生产并推向市场,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五、ATV沙滩车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内摩托车需求逐渐饱和,摩托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初,各摩托车企业借助我国加入WTO的契机,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新车型,全地形沙滩车(英文全称“AII Terrain Vehicle”,简称“ATV”)采用方向把转向操纵方式,爬坡能力大,具有超强的抓地能力和很强的越野性能,为能在沙滩、雪地、草原、森林、农庄、建筑工地、乡间道路、山坡等地形行驶的全路况车型,广泛适用于野外种种地形地貌和多种行业,既可用于休闲娱乐,又可用于野外作业。在装上相关附属设施后,可用于农业、地质、石油、林业、军事等多种应用层面,已发展为多种适用车型,其使用对象遍及多个年龄层次,是畅销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新品。

  21世纪初,建设集团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种类,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决定将四轮ATV车作为摩托车的又一支柱产品,首先投入开发了JS250四轮全地形沙滩车。

  2001年,建设集团全地形沙滩车开发项目被纳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当年底,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中国专利的JS250四轮全地形沙滩车,并通过了高官鉴定。

  2002年,JS250四轮全地形沙滩车被纳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是国家经贸委重点支持的产品。5月,建设集团成立了建设ATV公司,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全年累计生产817辆。建设集团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生产全地形沙滩车的企业。

  2003年11月,建设集团自主开发了JS150ATV,全年生产各类沙滩车1674辆。2004年,又先后开发了JS110ATV、JS50ATV沙滩车,全年生产各类沙滩车2007辆。

  2004年,建设集团先后开发了JS110ATC、JS50ATV沙滩车,全年生产各类沙滩车5172辆。

  2005年7月,建设集团开发了JS400ATCATV沙滩车,年底进入批量生产,该车是当时国内生产的排量最大的ATV,全年生产各类沙滩车5171辆。

  2006年,推进了出口包装的六西格玛黑带项目。此项目统一了JS250ATV系列的包装状态,降低了成车出口的成本费用,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全年生产各类沙滩车系列6889辆。

  2007年5月,建设ATV制造公司更名为ATV事业部。10月,完成公司承接的俄罗斯建设ATV生产线项目。全年生产沙滩车5000辆。

  2008年,ATV订单大幅降低,共计生产ATV及相关产品5117辆,其中沙滩车3621辆。2009年元月,完成新厂区生产线、检测线的安装调试。2月,ATV事业部搬迁巴南新厂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