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第66章 崇祯隆盛奇录

  这样的细节变化彼此影响,又各自给其他因素带来助推力,不断的交织不断的进步,近两亿人口正在逐渐摆脱两百六七十年的国祚暮年颓势,正在焕发新生。

  整个国力变化,以几何倍数的释放生产力,文人们自然不会视之不见。

  崇祯八年的二月二十五日,有一则民间塘报引起了民间不少文人的激烈讨论。

  塘报书文名为《崇祯隆盛奇录:新政极盛实历》,文章全篇共计三万九千六百字,发报人是寿宁知县冯梦龙。文章言辞矛盾却又激烈,查检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登基之后的数十次,于各行业上的革新实政及法律制度。

  其中又描述了崇祯皇帝诸多时政后,大明朝国内,正在发生各行业的进步,以及民间百姓的生活上的变化。

  在于商业上的贸易秩序建立,农业百姓的衣食住行,大明军事上的各种现状,都有所提及。

  此文通篇都展现了,在对比起万历末、到天启时代,大明王朝的一个总体趋势。

  从应对旱灾、寒灾后的反应,朝廷的这么个现有政策带动下,总体国力的变化被用皇帝创作的作图来画出来。

  作为一个知县,居然搞到了大量的数字来衡量自己的论述,要不是他是官,简直可以说是民调了。

  这篇文章激起的讨论,开始于民间,逐渐在官场也有了许多相当的反响。终于,逐渐开始有一些文人,以“崇祯之治”来夸耀标榜朝政,最后吵到了朱由检耳朵里,只是图一乐而已。

  高兴归高兴,但这种民调对他而言,意义没那么大,最多就是起到提振人心的作用。

  那什么才是对他有用的?

  那当然是摆到他案前,自己看得到的铁产量、谷食产量、税收、军队人数、人口总数等等,这些个数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这些东西还缺一不可,朱由检全都想要,相辅相成,谁都离不开谁。

  没有人口,就没有人去生产劳动,没有劳动力的提升,就没有更高的税收,没有财政收入,军队就无法大量维持存在,没有军队,朱由检什么都办不了。

  当然了,这其中的勾连,远不止字面上这么简单,却又难以描述个清晰明了。

  崇祯八年的四月,朝廷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朱由检也是乐得清静,就呆在后宫里头,和那些个美人泡在一起,怡然自得,十分的舒服。

  这段时间他终于开始封些妃子了,比方说朱由检一向疼爱的柳如是,就从贵人,一跃升至锦妃。

  身为才人的顾横波,甚至怀了龙胎,于是也授封至慧妃的尊位上。

  趁着这段时日,周皇后再次怀孕,这是第四胎,朱由检与周皇后关系虽然比较古怪,但朱由检对周皇后还是十分看重的,基本上每隔两日都会见上一面。

  周皇后看朱由检的眼神往往不太自然,甚至曾有天夜半,朱由检发现皇后在默默流泪,低声哭泣,就想主动宽慰,不知什么事情让她这么伤心,她则是抹着脸上泪痕,问过朱由检。

  是否还是自己的信王。

  而就面对这个问题,看着周皇后哭哭啼啼,泪眼婆娑的样子,朱由检却自始至终是没有正面回答过。

  帝后的关系就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情况下。大体上是皇帝主动亲近皇后,而周皇后的态度则是比较抗拒,并不多亲近皇帝。

  但就是这样,周皇后还是在这种情况下生育了长女朱徽娖,现在又怀孕了。

  如此也算是在这比较平缓的日子里,朱由检在处理繁多朝政外,不多的私人时光了。

  事实上在崇祯八年的一月,关于大明的人口新册子就已经呈上来了。

  上面是记录着大明朝崇祯七年末,大明朝人口的详细。

  崇祯七年的新生男丁数量大概是四百四十六万人,女婴稍微少一点,四百三十七万。

  接近九百万人的新生儿里头,有二十万个婴孩无法活过第三个月,死亡的三大因素:饥饿、风寒、遗弃。

  相比起皇帝的赏赐,眼前的压力才是让这些孩子被遗弃在草地、街巷的原因。

  对此,朱由检只能表示无可奈何,大明朝的生育率并不如正常时期那么高,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成年人都无法饱腹,也无法保证能够活下来,今天有一顿过得去的饭,看不到明天的粮去哪儿混。

  男子要当牲口一样卖力吃粮,而女子,甚至像顾横波这样的,在幼女年纪就得去找地方,去那等肮脏之地,靠手艺挣银子吃粮。

  粮食,成为了决定大明朝,人口增长速度的绝对关键,正因如此,朱由检最终还是决定要和莫卧儿继续打一场。

  至少要让莫卧儿承认,大明对阿拉干整块地区以及孟加拉省的达卡等区域的统治。这些土地上已经有数十万汉民在耕种了,尤其是阿拉干地区和马六甲城附近土地,所有先前土著民的土地都被明朝军队抢走,分给了汉民耕种水稻。

  稻谷的需求,吸引着朱由检必须控制这些土地。

  那就打吧!

  孟加拉的田地,成了朱由检决心加大陈奇瑜的兵力,扩大战争,整个南洋都必须完全纳入到天朝体系之内,包括孟加拉!

  随后的几日时间,朱由检给自己放了假,以祭祖为名,带着万人规模的的宫人扈从,以及缇骑军队前往祖地凤阳,告慰乡老后下了旨意,免掉凤阳府五年的农税和杂项税,随后又在二月左右下了扬州府。

  皇帝去了扬州,皇商们是围着皇帝御驾沿途讨要生意,海商诉苦的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因为欧罗巴的红毛夷失去了大员、菲律宾海的吕宋等群岛、马六甲城等等地区,在南洋的贸易越发减少。

  皇商中的船商,现在完全靠给马尼拉城、马六甲城、以及阿拉干的陈奇瑜部干活,来赚地区难民、皇帝和大明朝廷的银子。

  给朝廷干活利润不小,但和西洋的贸易比起来,买卖的东西稀有度就上来了,价格普遍都有所上涨,利润不小,甚至是皇帝搞了通胀银的情况下,依旧是要比朝廷的生意多赚几成利的。

  几成的利润可不是小事,这些船商手中的船只和水员也不可能尽给皇帝、朝廷打工对吧?

  那点利润根本就不够船商们的野心,他们既然还有大量商船在手里捏着,自然是想着赚更多银子。

  这次来问皇帝讨要的就是个思路,就是这些过剩运力,他们船商该怎么做,才能将运力化为银子。

  皇帝却反问了一句,隆庆开关后,允许东、西洋的贸易,你船商本就可以直接去比印度洋更远的地区贸易,为何仅仅拘束在印度洋和南洋活动呢?

  这不就是作茧自缚吗?

  船商们一个个面对皇帝的反问,倒是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分别是两套逻辑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前往西洋更深处的海域做贸易。

  一是航线的不熟悉,这一点限制很大。

  没有清晰的海图,很可能让商船面临一些“海怪”、礁石、海底大漩涡等等危机,没什么船敢于深入更远的海域探索。

  一般大明的商船都是绕着海岸不远的地方,进行贸易航线。

  像大明朝海军舰队,有了数百个对海域相对更加熟悉的葡萄牙俘虏兵,并且海军舰队的明朝水员从葡萄牙人那有所学习到海上航行的知识,才能进入深海区域探索和航行。

  关于这些海商的需求,朱由检无奈的亲手绘制了一份潦草的海图,不对,准确来说是绘制了一份大概的世界地图。

  并在上面标了十几个国家和区域,划出一大块是大明的,当然,地图上的大明,他一直划到了乌拉尔山脉。

  “这是我大明朝,那是莫卧儿,这个就是吕宋,那块就是奥斯曼,他们是被隋唐打跑,迁徙到这的西突厥人,这块土地再往西就是欧罗巴……”

  当然了,他这份所谓的海图,完全没有涉及到距离,无法明确的使用海里制来清晰大海的航行远近,就只能告诉船商们个大致世界寰宇的概念。

  皇帝的意思就是,你们可以在这些国家间进行航行贸易,至于海图,你可以购买海军部的海图。

  大明海军舰队现在使用的海图,就是用葡萄牙人绘制的海图,去寻找澳洲的决定,也是因为海图的存在,才让舰队有信心去寻找那块,皇帝十分看重的陆地。

  也就是澳洲区域的探索。

  而卖这些比较详细的军制海图,则也能挣一笔皇商们的银子,而且朝廷或许在将来,也能利用这些商人,获得一些海外领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