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明的强硬外交
祖大弼只一战,就荡平了西孟加拉邦北部的防线,莫卧儿帝国王子奥朗则布,是一口气退到了杜布里重镇,慌乱中,只整合到不足一万两千人马。
镇民们的态度是有些惊慌失措,一些镇内外听闻消息的锡克族镇民,是连忙拖家带口的,朝南方博格拉地区逃难。
当然也有人向西,前往遥远的巴特纳。
明军残暴的杀戮,是如此震慑人心。
莫卧儿人的逃难人群中,有不少人从达卡而来,他们有些人见识了贺人龙、吴三桂两部官兵在城内的杀戮,听闻惨死在明军屠刀下,就有十几万!
有好几万的莫卧儿人,都被割掉了首级,在城外搭建头骨塔(京观),令人不寒而栗。
很残酷对吗?但在欧洲的此时此刻,长期的三十年战争比起这里发生的事,也是不遑多让,一样残酷至极。
人群是眼见王子又战败了,还死了那么多士兵,谁还敢在镇子里待着?
莫卧儿人是纷纷涌出镇子,原本人口在三万以上的镇子居民,在短短三日的时间内就跑掉了两万。
第八天的时候,莫卧儿人就无法再跑了,只能是留在了镇子内。
因为明军的前锋骑兵,已经杀到了近郊,将许多村庄里的年轻人全都给抓走了。
一些来不及跑远的镇民,则遭到了明辽骑兵的追击,往往四五个骑兵一队,四处掠杀这些四散流亡的莫卧儿人。
祖大弼是亲自带了两千明辽军,在杜布里外三十里处结阵,挖掘壕沟和构筑帐篷。
祖大弼为什么花了这么久才赶到,明明奥朗则布早在几天前,就赶到了杜布里镇。
还是因为牟文绶赶到的太慢,祖大弼手里又有近三万的莫卧儿俘虏,和大量斩获,这些东西都得交给步兵看着,之后他才能继续前进。
另外就是弓箭损失了不少,他得去寻找合适的弓箭给麾下骑兵用,再就是受了伤的兵卒,也得有人照料。
如此一来,琐事就极大拖慢了他的进军速度。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吴三桂接到崇祯命令,从宁远城撤回山海关,日行最快不超过五十里,要花几天时间准备的缘由。
他吴三桂除了得带上宁远重镇的这大概四万军队外,还得带上宁远城的二十万屯民。
绥中大战后,明朝失去了这些地方驻军,宁远城和大明控制的山海关距离两百里,脚程暂且不论。
没有了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吴三桂是不得不把军队分散开来,保护二十万屯民南下的。
否则锦州的清兵吧,就很容易袭掠吴三桂的撤离路线,造成吴部军队溃败。
再说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个废物,本身就耽搁了十几、二十天的勤王调令!
连自家京营已然在鼠疫中全部完蛋了都不清楚,还驳回了刘泽清的主动勤王建议,属实逆天没边,怎么好意思怪吴三桂支援缓慢呢?
而祖大弼一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他的军队被数百名的伤员拖累,仅剩下的两千多铁骑也是大多轻伤在身,需要休整。还需要维持战线,无法第一时间追击逃跑的莫卧儿军队残余,也是情理之中。
此时赶到,奥朗则布也已经得到了一支,来自马哈巴特汗的援兵力量,总数约有一万人,这些人里有两千多名锡克骑兵,以及大量的步弓手和火绳枪兵。
正是这一大股援兵到场,奥朗则布才是稳住了自己那溃兵的士气。
奥朗则布王子的压力很大,大多数压力都源自于他的父亲,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
王子面对明军的铁蹄进攻,是屡战屡败,这让他父皇颜面尽失。
而奥朗则布自己,他在国内的威望,同样面临巨大的政治包袱。
在和祖大弼对峙的十几天时间,沙贾汗发来了一份措辞十分严厉的责骂。
面对父亲的指责,奥朗则布则是副得过且过的态度,他算是已经被明军打怕了。
都打几次了,他的确是被打的没脾气了,明军的士兵战斗力也比他们高许多。
于是他干脆,就把手中的军队汇聚在这一块杜布里,挖掘山石用淤泥夯实,建造土城来阻挡祖大弼可能的进攻。
当然他还是把一些精力,花费在坚固博格拉城镇上,毕竟博格拉位置更加重要,而且他也不觉得杜布里可以撑得住太久。
至于明军,祖大弼也不急于攻打,而是等到了牟文绶带着他的本部兵丁赶到,这才时不时地与牟文绶部一同发兵,攻打杜布里重镇。
……
崇祯八年的八月,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团,千里迢迢跑来南京城,想要觐见明朝皇帝,并对南洋的利益,要求进行了第二轮谈判。
这一次,明廷的礼部官员也加入进来会谈,他们学习了皇帝在上一回,谈判中的做法,在皇帝的注视下,与东印度公司使团进行外交官员间的会谈。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意思,是划分出亚洲明荷彼此间的势力范围,他们至少要保留苏门答腊的巨港、婆罗洲的南部荷控港口,以巴达维亚为轴心与明朝划分势力范围。
他这么划分,看似明朝占据巨大利益,但事实上,则是他用自己并没有获得的利益,去稳住大明皇帝的野心,保护现有殖民地。
“不行,婆罗洲的渤泥国,乃是我大明藩属,渤泥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我们陛下!你们西夷必须全部从吾皇的土地上撤出!”
“这是我大明朝的底线!”
“没错!西夷必须从我朝藩属的土地上离开,否则,就断了你们和谈的念头,去准备舰船和士兵,和我大明战争吧!”
“速速离开!否则大军至,当碾作齑粉!”
“……”
礼部侍郎们口水四溅,比两位尚书要彪悍的多,毫不客气的拿着己方海军,直接威胁荷兰使团。
荷兰人彼此对视,对于明朝礼部文官的态度感到无奈。
他们已经聊了一个小时了,还没有结束本轮谈判,关键在于婆罗洲南部,荷兰人在上面的确有港口建设,并且还有几个殖民地据点。
一个使者看向皇帝,学着文官的动作,给皇帝作揖,以无奈的语气说道:“伟大的、无上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我们希望这次的谈判,可以谈出个合适的结果,而不是听您的官员们在这里,提出各种强硬、蛮横、无理的要求。”
另一个使者露出疲惫之色,也对朱由检作揖礼说道:“哦,我本以为在陛下的恢宏宫殿内,将会与一群帝国绅士们,探讨双方的利益诉求。但现在,陛下,您的官员一直是这样的态度,让我们的谈判都真正陷入了僵局。”
明廷最近招募了一大批的翻译,作为白银帝国的大明朝,民间还是有不少人是懂西洋话的。
毕竟贸易本身,就离不开沟通。
至少这些人是会些简单、日常的沟通用语。
尤其是海盗,郑芝龙的手下就有不少懂得西夷语言的商人,这些人被朝廷利用起来,专门传授礼部士子外语,和为朝廷与外夷交流,提供翻译。
十几个原来海盗、海商在大汉将军的目光下,为明廷礼部做着翻译,他们不仅要翻译荷兰人的答复,还得将这些对话,用文字在白纸上写下,译作记录。
这朱由检面对荷兰人的吐槽,并未恼怒,而是露出些许笑意。他对于礼部的表现还算满意,强硬就是朱由检对这些文官表现的最初期待。
见礼部的坚持让荷兰人开始烦躁,于是答道:“我记得你们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苏门答腊附近,已经占据了几个岛屿,并且主要据点港口在巴达维亚,又何必占着我朝藩属的土地不放呢?”
“我朝官员要求尔等撤离,已经是对这种冒犯最合适的回应了,相信你们也不想为了渤泥国土地,与我大明朝交恶吧?”
何况朕的手里,还有你们的士兵俘虏呢。
朱由检想提一嘴,但最终没有说出口来。
荷兰人无奈的和礼部官员继续的拉锯,朱由检是坐在那盯着两边的谈判,从彼此语气尚且客气,逐渐变成骂战,他看得属实有点乐呵。
大明朝不可能一直靠朱由检自己,去给他撑外交谈判的,将来朱由检也不想管这方面的琐事。
等到自己彻底解决掉后金,大明朝的兵锋必然是西进扩张,向东挖掘南北美洲殖民地,去参与到瓜分世界的狂潮中。
谈判要用到的礼部官员,必须要具备两个特质。
一个是强硬,必须要维护大明的利益,保持大明对外部疆域的野心,这一点在朱由检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是要善于交际和沟通,最好要会察言观色,要是有万历那会儿沈惟敬那本事,是再好不过。
等到明朝西进,不断进攻西边,获得新的土地,必然有用到这些礼部官员的时候。
毕竟朱由检不可能让大明,动不动在西进过程中,一战就灭国对吧?
肯定要学毛熊,步步蚕食。
那外交谈判是避免不了的,打一打谈一场,再吃一点土地,再谈一点,尤其是奥斯曼、波斯以及莫卧儿这样大体量的帝国,协商和谈将来绝对不会少。
皇帝自己呢,则可以放松一会儿了。
坐着大明朝的皇位,事必躬亲在现在的朱由检看来,简直是一种折磨,根本就不合理!
朕也是皇帝啊!
谁不想学万历,天天泡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