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朱由检的西征预案
崇祯八月末。
皇帝得子,辍朝五日,减免大明朝境内今年的杂项税,一百四十三万两白银,与民同乐。
朱由检很高兴,对这个小娃娃很喜欢,虽然年幼的皇子刚刚降生,脸上褶皱遍布,一副小老儿模样,但将养几天就变得胖了,就是爱哭,朱由检一点都碰不得,这一点不大讨喜。
而冲着小皇子诞生,朱由检也好好陪着位达慧妃的顾横波,玩了好些时候,等他回来处理政务,也就发现了陈奇瑜给祖大弼上呈的捷报。
什么鬼?
他摸着额头处使劲揉了揉,睁大些眼睛看奏报中的细则。
这祖大弼才调过去多久?
这么快就有了一场大捷?
我靠!
捷报内容更是令他吃了一大惊,总伤亡不过两千,干掉一万!俘虏三万!
这着实是令人没想到,祖大弼是如何办到的军事壮举。
到目前为止,祖大弼这一场大胜是朱由检见识过最夸张的战报,他看向边上的王承恩询问道:“大伴,这个祖大弼,今年是过五十了吧?”
“禀皇爷,奴婢虽不清楚,但大约是五十有余了。”
近五十岁的高龄,还有如此战功,真是不易了。
朱由检心中感慨,手拿着奏疏,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奏报中的明辽军伤亡并没有太多,至少比起莫卧儿一方,一成都不到。
于是他随后道:“此战祖大弼全功大胜莫卧儿,乃南洋大战里头,现今功劳最高,朕是该好好赏赐一番才是。”
他琢磨着,想了想是不是得再给祖家封个伯爵之类的,毕竟这份军功着实了得,并且他祖大弼年龄也不小了。
但很快就打消了封爵的念头,毕竟祖大寿已经是侯爵,再加封赐,不是很妥当,于是他说:“这样,朝廷的外省里头加一个孟加拉外省,让兵部擢拔其为西孟加拉省总兵官,赏赐孟加拉省三千亩良田,朝鲜美人三名,赐虎皮金丝披挂山文甲一副,让内官监给他打一副金边玉裹麒麟盔。”
“另外赐银两万两,黄金一千两,大宛马五十匹,把朕的御用劲弓给他,朕反正也拉不动。”
对于祖大弼,朱由检还是希望他能在孟加拉地区,对莫卧儿的战事里继续建功,所以并未赐爵。
在此之后,朱由检还是亲手写了份谕旨,全篇大白话,意思是叫祖大弼继续进攻,再接再厉,建立更多战功,等战事结束,他给祖大弼添个爵位。
之所以说需要更多军功,主要是祖大寿是侯爵的缘故,你这个当弟弟的,最起码得给朱由检一个不得不给爵位的理由,对吧?
虽然这次战果很大,但战事还没结束呢,等你祖大弼把莫卧儿人打服了,没准就有位爵了。
对于这样的老将,能得以晚年擢拔至一省总兵,在明代就已经是不易了。
而伯爵、侯爵,连戚继光“戚少保”这样的在民间风评极好,杀敌甚多,是万历年间的南方魁首名将,都不敢说自己在活着的时候,有机会得到朝廷封爵。
祖大寿和曹变蛟,属于是朱由检硬拽上来的侯爷,明代勋爵的含金量就是那么高,基本上不是开国功绩,就难以得到。
要不然怎么说叫与国同休呢……整得太稀有,给的东西太厚实了。
像徐弘基这位老国公,他儿子和皇帝的锦衣卫干了一仗,还是在皇帝面前,老国公本人也没见得多么慌张,不过是把银子乖乖交了,然后进宫跟朱由检聊聊天,假意告罪一番而已。
毕竟是中山王徐达之后,只要不公开造反,文官集团都拿他没办法,真正的与国同休。
……
这大明朝在南洋,与莫卧儿的战争中正处于上风,对现在的朱由检而言的意义深远,伯爵侯爵是给的很合适的。
根据时下在南洋安排移民耕种的官员,传回京师的消息,马六甲、苏门答腊岛、阿拉干地区、阿洪姆等南洋土地,在大明北方绝收的同时,南洋小国的土地一年可以收成两到三次的稻谷!
这些地方长成的稻谷,已经在收割第二年了,反馈回大明朝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时下的各省塘报、邸报都在疯狂传播这一消息。
南洋的土地……似乎比湖广的收成,还要高一筹!
一些得知此消息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开始问朝廷的各地官吏,是否可以前往外省阿拉干等地居住耕农。
朝廷的官吏则往往得到些许好处后,做一番的拖延,随后告知他们说,朝廷在福建泉州港、浙江宁波港,仍保留海上移民的国策,也会发放每户四五十亩土地耕作。
顺便告知南洋外省的本土税收比例,普遍是要比国内高两三成的,让他们想好了再前往。
这些人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在灾年的时候,能够吃得上饱腹的口粮。
他们农民出身的根本就不在乎官吏所说,所谓税赋较高的警告。
那南洋的土地,可是一年三次收成的!
农民只要收成好就行,多种点地缴税不就行了吗?于是依旧纷纷涌往港口。
大明朝此时的海运,因为采用了民间的简易蒸汽轮机设备,航速也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效率提升了几成,但面对数百万人的流往江南,也是颇为吃力。
这时候的一艘船能搭载多少人?
何况现在的大船还得搭上大量的煤炭以及淡水、粮食等等的东西。
再加上现在与西夷紧张的关系,船舰都得带上二门以上大炮,带上一些火药和炮丸,可供搭载的人数就更少了。
一艘千料大船也就能运五十号人,再多就得减少炮弹和煤炭。
对此朱由检表示这样还行,至少南洋不需要自己亏本,去安抚移民们的不满,逼着他们向南洋转移了。
到时候就用海运,将南洋的本色谷物运回大明,恐怕情况好,明年的中旬,大明就能从缺粮的情况下缓和过来。
缺粮,仍旧是大明目前最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白银的持续贬值,让现在大明境内的白银、黄金兑换比,到了一比十七的程度。
通胀银的政策,让海商们对白银逐渐的失去信心,虽然偶尔有人走私成功,规避了通胀银的盘剥,但有第一次走私,第二次就可能就被朝廷截住,整艘船被扣押拘捕。
倒是有反抗的,不多,往往会被大明海军的舰船追上,当场炮击打沉。
配合海关打击走私和扫荡浙广、南洋海域的海贼,成了大明兵部海军的头等大事,海军的人员也正在膨胀。
在明朝兵部的要求下,今年的朝廷税额中,计划有六百万两白银,作为海军专款是要花到海军舰队里头去的。
这些白银多用于扩建十二艘千吨级的大战舰,两艘福王一级的超大战舰,少部分用于训练海员。
之所以这么野心勃勃,这也是因为皇帝对水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海洋的利益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战舰和海员的数量。
截止到大明崇祯八年的九月,大明的海军部,已拥有的海上大小舰只六百三十二艘,不包括正在训练和招募的海员官兵,已有十三万人。
但依旧不够,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开年新计划,对于今年的税收,兵部提前做了需求报告打到朱由检这里,朱由检也随之勾中,直接通过了这项合理的来年花费预算。
时间推算到现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关外辽东、孟加拉战事都处于是明朝的大优势,都在不断的进取。
孙传庭也在上个月,收到了来自后金的一封乞和信,信一路送至南京,刚刚好此时到了朱由检手中。
书信名字为《大贝勒代善,恭呈降表以乞大明皇帝天恩撰答》,朱由检表示,这字居然比他写的还好,不由得抽抽鼻子,不妨一看。
打开信封,里头赫然是代善的卑躬屈膝之词,表示后金已经知错,乞求皇帝的恩赐,望辽东孙传庭督师,能转呈至大明皇帝御前,赏罚过后,允许他们八旗女真子弟重新归顺大明,回归建州过渔猎生活。
重新归顺?还想回归建州?
朱由检冷笑,这帮人简直是在痴心妄想。
不算他们在历史上入关后的杀戮,哪怕是现在,死在他们八旗手中的汉人就不会少于四五十万,现在被明军赶跑到了辽东北部,吃不饱穿不暖,就想要乞求投降了?
对此,朱由检只愿意仁慈的,送他们去西天早登极乐。
于是他立刻拟旨,吩咐孙传庭将不足之处做个汇报,朝廷补足短缺后,给朱由检一个他能够继续北进的期限。
辽东的战事也该结束了。
大明未来的经历,就是西进。
从辽东到莫卧儿,不是大明的目标,朱由检的目标就是向西获取资源人口,南洋和北方都有极限,向西才是未来。
这是朱由检很早的预期,至少要将中亚的东西察合台,在十到十五年内吃下来,至于说瓦剌等西北之地,也同样在朱由检的预期之内。
当然了,期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谁也无法知道,朱由检的诸多安排毕竟还是太慢了。
譬如说眼前的辽东问题,孙传庭的困难就是补给,现在的补给已经是辽西走廊的极限,除非从山海关铺设一条铁路,经过辽西走廊到锦州,这样还能缩减一部分的驮马不足。
但是代善、多尔衮要投降,朱由检依旧是绝不可能答应的事,他本就是抱着能清理掉就清理掉的态度,去处理女真问题的,可以说,八旗的高层完全是在幻想,认为明朝皇帝还像过去的历代明帝一样,可以轻易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