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第22章 商业帝国的第一步

  贩卖军火?

  这个想法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在这个强调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的年代,主动去思考“卖军火”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但姜晨迅速调整了心态。

  他不是一个空想家,也不是一个道德洁癖者。

  他是一个工程师,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干者。

  眼前的现实是,国家需要发展,工业需要升级,科技需要突破,而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钱,大量的钱。

  指望别人施舍?

  不可能。

  指望按部就班地慢慢积累?

  太慢了。

  世界可不会停下来等待龙国的发展。

  无论是北方还是西方,他们在这十到二十年的科技发展更是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

  看看系统日志里那些代表着更高层级科技的光点。

  从基础材料到能源系统,从信息技术到空间探索,哪一项不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投入?

  仅仅是解锁最基础的几个技术分支,恐怕都需要远超龙阳军工厂,甚至整个地区工业体系的财力。

  而军火贸易,尽管名声不佳,却是一个利润丰厚、能够快速积累资本的行业。

  许多老牌工业强国,在其原始积累阶段,都或多或少地从军火贸易中获益。

  对于此时的龙国来说,这或许是一条充满荆棘,但又不得不考虑的“捷径”。

  这不是为了战争贩子,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用出口武器换来的外汇,可以用来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

  就像这次尝试的罗马尼亚机床一样,但可以扩展到更多领域,可以用来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用来投入到更尖端的科研项目中。

  最终目的是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追赶世界步伐,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姜晨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激动的心情。

  他开始更具体地思考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首先,产品。

  龙国能拿出什么?

  依靠【星际军工系统日志】,他有信心在现有国产武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

  甚至拿出一些超越当前时代水平,但又符合“皮实耐用、成本低廉”特点的“定制化”产品。

  比如,对现有的56式枪族进行深度改进,提升精度、可靠性和人机工效,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或者,开发出简单高效、威力适中的单兵火箭筒,专门满足某些特定战场的需求。

  甚至,利用系统提供的先进材料和工艺知识,生产出性能远超同类产品的常规弹药。

  这些产品的技术起点不能太高,必须是国内现有工业基础能够支撑,或者通过适度改进就能达到的水平。

  这样才能快速形成产能,控制成本。

  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这个平衡点,需要他利用系统日志仔细拿捏。

  其次,市场。

  谁会买?

  目标客户自然不是那些发达国家,而是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处于冲突、动荡,或者急需提升国防能力但又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国家。

  中东、非洲、东南亚……

  这些地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当然,这涉及到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准则,不是他一个技术人员能够决定的,必须由国家层面来统筹。

  但至少,他可以提供“产品”和“技术方案”。

  再次,渠道和保密。

  军火贸易极其敏感,必须通过国家严格控制的渠道进行。

  如何生产、如何运输、如何交易、如何规避风险,都需要一套极其严密和专业的体系。

  同时,利用系统日志进行的技术升级,也必须严格保密,不能让核心技术外泄。

  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密制度和反间谍措施。

  最后,风险。

  政治风险、外交风险、技术泄露风险、甚至是被卷入不必要冲突的风险……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姜晨越想越觉得,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值得尝试。

  它不仅能解决眼前的资金困境,为解锁系统科技、推动工厂乃至国家工业升级提供“燃料”,更能通过武器出口,间接提升国家在某些地区的影响力,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能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且能够说服足够高层级的决策者,让他们看到这条路背后的巨大利益和战略价值,并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第一步,还是要把眼前的任务完成好。”

  姜晨收回了飘远的思绪,眼神重新变得专注。

  无论是引进罗马尼亚机床,还是未来可能涉足的军火贸易,都需要他首先在龙阳军工厂站稳脚跟,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1000支改良步枪,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他需要尽快熟悉车间的每一个环节,掌握所有设备的性能极限,优化加工工艺,培训工人,确保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也要开始利用系统日志,悄悄地对步枪的设计进行更深层次的优化,不仅仅是满足军方提出的指标,更要为未来的“出口版本”打下基础。

  比如,能否在不显著增加成本和工艺复杂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枪管寿命?

  能否改进供弹机构,使其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更高?

  能否优化人机工效,使其更适合不同体型的士兵使用?

  能否简化某些部件的设计,使其更便于大规模生产和维护?

  这些细节上的改进,看似不起眼,但在真实的战场上,却可能直接影响武器的效能和使用者的评价。

  而在军火市场上,口碑和实战表现,往往就是最好的广告。

  想到这里,姜晨的脚步加快了。

  他需要立刻回到办公室,整理关于罗马尼亚机床需求的详细报告,同时,也要开始着手,对那款寄托着无数期望的改良步枪进行小规模量产,最好是能在南方的“试验场”上充分展示其龙国独有的暴力美学。

  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多,但姜晨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幅模糊而又坚定的蓝图。

  他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将这幅蓝图,变成现实。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座机器轰鸣、充满铁锈与汗水味道的龙阳军工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