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学子园丁生活鲍博的美丽人生

第54章 历史-学业-成长-足迹3 未竟的事业

  这是2004年农历的正月初五,鲍博在老家鲍家山,为父亲鲍东风庆祝五十五岁的生日。房门上倒贴着一个用行楷书写的硕大“福”字,寓意着福气临门。门两侧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富满门”与横批“吉庆有余”相映成趣,传递着对新年和生日的美好祝愿。

  房屋的正中央,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个火红的“春”字,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房间,显得格外夺目。屋内,红彤彤的灯笼和五颜六色的气球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空气中弥漫着美味佳肴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那是鲍博的母亲金兴芬亲手准备的可口饭菜,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家的味道和对家人的那种深沉的爱。

  晚饭过后,亲友们围坐在正房客厅的中央,拉起了家常,屋内的欢声笑语不断,与窗外那清脆的爆竹,绚丽的烟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热闹的节日画卷。

  鲍长荣笑着伸出手掌,轻轻地在空中比划了一下,眼神之中闪烁着几分好奇:“我听说,俺叔打中学时候,就是个大才子,吹拉弹唱,说快板,写诗画画,样样都是能手。我还听说你和班主任老师比赛说歇后语,给大家讲讲这段传奇经历吧

  鲍东风叉开双腿坐着,轻轻搓着双手,他望了望天花板,勾起了一串串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在省立一中就读五年一贯制的中学,班主任名叫冷随和,教语文的,人挺随和的。有一次,我到他办公室请教问题,看见他办公桌上放了个笔记本。我顺手拿起来看了看,上面写了些歇后语,大约有五六十条。我问老师:‘你也喜好这些?’冷老师带着一脸骄傲:‘怎么样,老师这才华学识’,我扑哧一声笑了:‘老师,你记得这也太少了,我张口说出来的都比你记得多!’冷老师非常兴奋,赶紧让我说着他逐一记下来,足足有百十多条,冷老师对我真是满心的佩服啊!”

  鲍东风的声音带着一丝怀旧和感慨:“那年,我报考铁路中专,未能如愿。那会子知识青年下乡,我回到了咱鲍家山,学业也就此中止了。我十六岁就一个人过活,那日子过得,也真够苦的!”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七九年区水泥厂招工,我因为没读完中学,没有毕业证书,需要学校开个证明。这时候,冷老师已经是学校的教务主任了。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对我非常客气热心,这事很顺利地就给办好了。他说,那次说歇后语的比赛,是他老人家这一辈子的温馨记忆!”

  “我怎么记得叔你也做过老师呢?”鲍博的另一位远房堂兄鲍长青眉头轻挑,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认真地问道。

  “我是做过几天老师。”鲍东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

  “叔,你这么有才情,怎么才做了几天的老师呢?干一辈子教育工作者,多么光荣?”鲍长青眉头微皱,悄声问道。

  “跟你们家一个情况,家庭出身不好呗!”鲍东风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释然。

  “那年我二十四,鲍家山小学需要一名教师,既能教语文,也能教数学,还得胜任班主任,我就很符合条件嘛!我能说会写,代数、几何学得也都不错,上学时候每次在班里我都考第一。那次教师分配考试,我考了村里的第一名,我满怀激动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那激动人心的教学生涯。我对学生比较温和体贴,不打不骂,学生有问题请教,我都悉心认真指导。有时候学习累了,有点厌倦情绪,我就领着他们唱个红歌,学生们都挺欢迎我、拥护我,家长们对我也都非常满意。”鲍东风轻轻点头,一连串的美好回忆,从那脑海之中轻轻飘过。

  鲍东风的眼中掠过一丝黯淡,他缓缓地说道:“人算不如天算啊!不承想这事让村里的一个女青年给告了,他叫苗红,小名叫黑妮,他爹是村支书苗正根。她说家庭出身不好,不配上课,你就这么配吗?让给你上吧!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配上课的苗老师,上的课还真是不咋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学生不乐意,家长不满意’,就这状况,人家那教师工作特别稳定,后来,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到现在,也已经退休了。”鲍东风长长地叹了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伤感和无奈。“唉!人生如戏啊!”

  鲍博轻轻地握住父亲的手,语气温和地劝解说:“爸爸,你也不必要这么伤心。虽然教师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后来你不也成了水泥厂的职工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鼓励,“你从工厂食堂的司务员做起,不靠山,不靠水,不托关系,不走门路,就凭着你那一腔热情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一步步做到了财务科长、副厂长,副经理!这难道不是非常出彩的人生吗?”

  “孩子,当官不容易啊!”鲍东风轻轻叹了一声,语气中带着几点淡淡的哀愁,“教书育人,桃李满园,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鲍博的母亲金兴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温和地看了看鲍博,缓缓说道:“你爹天分高,才情远,你姥爷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她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那时候我们金家的家庭出身也不好,工作、生活、甚至是婚姻,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成分低的,看不起成分高的;像我这种成分高的大闺女,也想着嫁给个成分低的。但你姥爷坚持说你爹老实本分,有才华,有能力,不管成分高低,嫁给他准没错。我自小听你姥爷的,也就从了这事。这不,风风雨雨的,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们的日子,虽然有时候苦了点,但总体的感觉,还算挺幸福的!”

  鲍东风轻轻闭上眼睛,脸上浮现出一丝复杂的微笑,他长长地叹息说道:“自从跟你妈结了婚,我这日子,一直都挺幸福的。”他的声音渐渐低沉,那一串串沉重的往事在脑海中轻轻浮现,“在这以前,幸福?幸福在哪里啊?我这家庭出身,别说正常人,即便是残疾人,腿脚不便的,有语言、听力、智力障碍的,人家都不一定看得上咱!”他摇了摇头,似乎在努力摆脱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难不成这恶名,就要世世代代的背下去吗?本已是心如死灰,多亏你姥爷金道阔,他可真是独具慧眼,他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是我的大恩人呢!”

  “你也甭这么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才真的是我们的大恩人呢!”金兴芬轻声笑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敬意和感激。

  “唉,今天是我五十五岁的生日,我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在公司里办了个内退,咱也虚位让贤,公司里的那些烦心事,让他们忙活去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释然,“我呢,在家里养养花、种种草、搞个集邮,写写诗词,劳逸结合,也真是自得其乐!”

  他轻轻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九三年单位上搞福利分房,咱们家也过上了以前向往的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都市生活。逢年过节,我都得回躺老家,操持一下家务,干干农活,更关键的是,我得悉心照顾好这八十多岁的老妈啊!”鲍东风一边说着,一边搂住她的母亲,鲍博的奶奶的肩膀,轻轻拥在她的怀里,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的母亲,也曾经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这真是教师世家啊!”

  “我十五的时候就教书,”鲍东风的母亲,鲍博的奶奶唐百穗听到这里,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历史的回忆:“我在教会学校呆过,在抗日小学呆过,在夜校、农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也呆过,我还清晰的记着,我教过民国二十二年的《新生活国语教科书》,那本线装的老书我们家里以前还留着,可惜那年头‘破四旧’给烧了,真他妈的败家玩意!”唐百穗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哎哟!”鲍长荣不由地发出一声感慨和赞叹:“您教的这本教材,若是放到现在,可不得是价值连城了吧?”

  唐百穗老人轻轻地咳了两声,眉头紧皱,流露出一副不满的样子,她用拐杖轻轻敲了下地面,愤愤地说:“知识这种财富,哪能用金钱来衡量?别光钻到钱眼里出不来!”

  在场的亲友们听到唐百穗老人的话,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鲍长青轻轻拍了拍鲍长龙的肩膀,眼中带着笑意,轻声说道:“悠着点吧,奶奶批评你了!”

  鲍长荣弯下腰,轻轻地扭身笑了笑,双手抱拳,半开玩笑地说:“奶奶,我错了!”

  “那天,我们老家,石家村的那个老娘们叫胡云,她见到我,捋着袖子就给我吹嘘,这雨也下得真够大啊!我正在田里干活,没带雨伞,我顺手掐了片玉米叶子,罩在头上,当成了一把伞,打着那伞,我就回来了!我就质问她:‘抬头看看,天上有牛么?’这一问不要紧,我却落下罪过了!这老师也不让我当了!真他妈的荒唐啊!”唐百穗老人气愤地笑出声来,轻轻地摇了摇头,却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好在后来落实政策,我虽然没再教书,但也有幸继续享受教师待遇,真是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英明领导啊!”唐百穗老人双手合十,心中涌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默默祝福。

  “弟弟,我好像听说你报考了华夏文化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那可是名校,你考得怎么样啊?”鲍博的堂姐鲍盈盈,抬头看着鲍博,语气轻柔,好奇地问道。

  “初试没有通过。”鲍博摇了摇头,从容淡定地说道。

  鲍博的父亲鲍长龙给她递了个眼神,示意她不要再提此事。

  “别往心里去,凡事得要想开,”鲍长荣的语气温和而又坚定,耐心地劝解说道。

  “我要活得更加精彩!我师范毕业后,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完成我的祖母,我的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鲍博认真地点了点头,他满怀信心,语气坚定地说道。

  屋子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必定会迎来新的丰收和喜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