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世民来说,张彪征召突厥人当兵是好事。
因为这些人他本来也征召不了,现在有人能够征召,并且能使其为大唐而战,这自然是好事。
最重要的是,这些兵还不用他来养,等于白得了两万免费战兵。
至于拥兵自重的威胁,那是他最不担心的。
就像之前张彪自己说的,他放着大唐的驸马爷不当,跑去占山为王,他又不是傻了。
想到此处,李世民越发觉得自己当初指婚两个公主是多么的正确。
只用了两个公主,就给大唐换来了一根擎天玉柱,这笔买卖简直赢麻了!
要不,再给他加两个?
正牌的公主肯定不行,一连指婚两个已经是极限了,不过宗室女倒是可以考虑。
“若是虎文这小子真能征服草原,那等丽质和安澜出嫁的时候,朕给他陪嫁两个宗室女也未尝不可!”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里琢磨了一下,很快就选定了两家。
一个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另一个则是淮阳王李道明。
这两家都有女儿,而且年纪和两位公主相仿,将来做陪嫁也算适合。
至于委不委屈这个问题,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
或者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畴。
他唯一考虑的,就是这样能不能够彻底笼络张彪的心。
李世民没有往官位和爵位上去考虑,因为他很清楚张彪对那个并不看重。
况且真到了征服草原那一步,该给的官位爵位早就给完了,属于封无可封的状况。
权给到顶了,钱又给不了太多,只能给女人了。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乡英雄冢”。
“大唐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公主,不信还拿不住你一个小小的张虎文!”
想到这里,李世民顿时得意的笑了。
与此同时,刚刚离开皇宫的张彪顿时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感觉两边的腰子有些隐隐作痛。
难道是来之前被杨氏压榨狠了?
想到这里,他立刻从怀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镜子,看了看自己略显苍白憔悴的面庞。
随即一皱眉。
“我被酒色所伤,竟然如此憔悴,自今日始,戒色!”
说完,他把小镜子往怀里一揣,然后转身走进了“大唐第一红灯区”——平康坊。
当然,他并不是来寻欢作乐的,而是来“挖墙脚”的。
挖的是乐人。
没办法,李世民喜欢音乐,宫廷乐师的地位很高,根本没法挖,只能从民间的想办法。
而民间的出色乐人,自然都集中在烟花之地。
张彪在平康坊大大小小的烟花之地转了一圈,很快就挖到了近百个出色的乐师。
这些乐师各有擅长,涵盖了笛、箫、古筝、琵琶等众多乐器,可谓是人才济济。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自愿的。
得知是赫赫有名的蓝田郡公亲自邀请,一众乐师可谓是兴奋莫名、前仆后继,甚至还有人喊出了“管饭就去”的宣言。
于是在张彪走后,整个平康坊的娱乐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没有乐师,姑娘们这才艺就不好上了。
歌唱起来干巴巴,舞跳起来很尴尬,只能上来说两句浑话,然后拉着客人进房直奔主题。
就是一个字——糙!
太糙了!
一点格调都没有,文人墨客都不希图去,只能接待那些猴急的糙汉子。
五星会所秒变八大胡同。
一时间,平康坊的老鸨们心中都充满了怨念。
不过这些已经和张彪没有关系了。
此时他已经带着乐师们回了蓝田县,并他们登记造册。
不管之前是什么籍,此时一律更改为军籍。
同时宣布成立蓝田军乐团,所有的乐师都是乐团成员,待遇和宫廷乐师等同。
这一举措,让不少贱籍的乐师们感激涕零,纷纷立誓誓死效忠,永不背叛。
趁着他们士气正旺,张彪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始排练歌曲。
首先排练的自然是《火红的萨日朗》,毕竟这是幸福城传唱度最高的歌。
毫不夸张的说,幸福城里的人不说百分之百,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唱。
而且还是突厥语的。
蓝田军乐团的乐师们虽然不懂突厥语,但是乐曲的旋律他们却是懂的。
张彪往乐团里填了二十个胡琴乐师,没过两天,整个乐团都能演奏《火红的萨日朗》了。
于是蓝田军乐团很快就爆火了。
每天他们排练的时候,附近都会聚集大量的人群,经常造成交通堵塞。
而这些人,往往又是以从草原来的突厥人居多。
没办法,城里不干活的人就数他们居多。
而且最最糟糕的是,这些人还特别容易狂热,音乐一响就开始载歌载舞,完全不分地点场合。
搞得蓝田军乐团每次排练,都像是举行大型演唱会,场场粉丝都狂暴。
张彪见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只能采取两个举措。
第一,是更改蓝田军乐团的排练地点。
将排练地点从城中搬到城外,避免城中的人群大量聚集,引发交通和人员混乱,减少踩踏事件发生。
第二,就是开启征兵。
打着萨满护卫的名义,征召居住在幸福城的草原诸部人员入伍参军。
反正本来就要征召这些人,趁着蓝田军乐团把他们聚集起来,征召起来更方便了。
随着张彪一声令下,蓝田军乐团的排练现场旁边,就支起萨满护卫征召的牌子。
结果自不必说,征兵处完全就是人满为患。
原本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的蓝田军乐团,人一下子少了一大半。
“虎文大萨满”的名声太响了,就连草原诸部都深受影响,就更不用说居住在幸福城里的铁勒人了。
得知张彪开始征兵,下到十三四岁,上到四五十岁的铁勒人,都纷纷前来登记想要参军。
几天之内,登记的人数都超过了六万人。
张彪无奈,只能掐头去尾,把年纪太小和年纪太大的淘汰,只留下一万五千人。
淘汰率达到了四分之三。
离去的人固然是唉声叹气,而留下来的人则是骄傲万分,斗志昂扬!
张彪趁热打铁,为他们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萨满近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