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被抄家,我成了新太祖

第67章 沈秀来了

  漱玉堂。

  “江苏学子,方山方公子完卷,用时半柱香,居第一位!”侍从高声喊道。

  方山已经完卷了?

  在场的江苏学子瞬间沸腾起来。

  这可是整个江南一年一遇的诗会,聚集了江南所有的才气。

  方山第一个完卷就是在给江苏人争光。

  江苏学子可谓是荣光焕发,他们不仅有方山,还有杜勉,这次的魁首十有八九是花落江苏了。

  魁首落入江苏名下于他们而言有何好处?

  这其中的好处不必多言,最直观的便是在未来江苏学派将成为整个江南的领头羊。

  就像当初的严嵩严阁老一般,他在取得诗会魁首之后,整个江西学派在朝廷之中占据了近两成的位置。

  两成才多少?

  非也,大明朝廷共计官员四万余,正七品之上的京官就有三千余人。

  两成,那就是六百余个京官。

  三甲进士才有多少人?

  倘若魁首落在江苏,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霜锋未拭百年仇,羌笛吹寒塞上秋。铁甲沉沙埋战骨,残星独照戍边楼。”

  王畿看着面前方山所写之诗,眼神之中充满赞赏。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能有这样一份难得的佳作,盛名之下无虚士。

  方山摇了摇头,却是对面前的诗作不是很满意。

  “残星独照”较前文的“铁甲沉沙”的壮烈感落差较大,未能收束全诗气势,美中仍有不足。

  完卷的方山看向四周,像是在找寻着什么人?

  在环顾四周之后,并没有发现那人的踪迹,他的脸上不免一阵失望。

  场上众人在看见方山这般迅速便交了答卷,额头之上不禁渗出细汗。

  他们也不禁感叹,方山不愧是江苏文道年轻一辈的扛鼎人物之一。

  而魁首的有力争夺者杜勉等人此时也是游刃有余。

  第一题的韵脚于他们来说是入门之道罢了。

  “江苏学子,杜勉杜公子完卷,用时半柱香,居第二位!”

  哗!

  杜勉的完卷再次点燃全场。

  江苏双英完卷用时比之其他人快上一节。

  看王畿大儒脸色红润,可知杜勉的诗作也是写得非凡。

  “江西学子,司徒轩司徒公子完卷,居第三位!”

  “浙江学子,王朗王公子完卷,居第四位!”

  两人几乎是同时完卷。

  终于后面完卷的学子不是江苏籍的了。

  在场众人明显松了一口气,还有机会。

  司徒轩和王朗的作答也是让王畿频频点头,盛名之下无虚士。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交卷,王畿的脸上从刚开始的欣然到现在的麻木。

  都是江南各地的学子,个中差异怎会这般大?

  王畿对接下来的诗作已经兴致缺缺。

  他的目光落在了正前方的那个空位之上。

  这个空位已经留了四年了,但是它的主人从来没有来过。

  在看见场上大部分人已经作答完毕,沈秀仍未出场。

  淳安一派学子脸上颓然尽显。

  心中也对沈秀生出了怨怼。

  “你们的小诗仙在哪里?”王朗一派的学子脸上尽是嘲讽,“小诗仙?哈,不过是一个缩头乌龟罢了。”

  一炷香的作答时间,此时香已经烧至底部,仅剩下四分之一柱香时间了。

  看来今年的华灯日诗会,沈秀也不会来参加了。

  就算来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也无法完卷。

  趁兴而来,败兴而归。

  淳安一派学子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过中秋了。

  “让一下,麻烦让一下。”

  声音是从人群后面传来的。

  众人回头见来人一袭白衣,正粗鲁的将人墙扒开。

  “这人谁啊?怎敢在金玉满堂楼的华灯日这般放肆!”

  “粗鄙,这是读书人的盛会,怎能放任这种人捣乱?金玉满堂楼的人不管吗?”

  一时之间,来人激起千层怒。

  都是读书人,嘴那叫损人。

  “你是哪里来的腌臜货!”

  白衣面色一滞,转头看向那人:“我可有哪里得罪了兄台?”

  “搅乱诗会秩序,我还骂你不得了?”

  读书人自然是得理不饶人的。

  “搅乱诗会秩序的应该是兄台才对吧?”

  那人脸上露出愠怒之色:“可敢报上名来?”

  白衣一拱手:“淳安,沈秀!”

  “沈秀?沈秀!”

  在场炸开了锅。

  沈秀来参加华灯日诗会了!

  这可是数十年来难得一见。

  这一届的华灯日诗会当真是卧虎藏龙。

  江南众人只知道沈秀的实力非凡,而沈秀小诗仙的名号是在绍兴稽山书院时打响的。

  传说沈秀能三步成诗,五步作词。

  在沈秀中了举人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的眼中,也没人知道是真是假。

  沈秀冲着上位的王畿抱拳致礼:“学生沈秀,见过先生。”

  王畿冲沈秀招手道:“你近前来。”

  沈秀恭敬上前,王畿拿起手边的狼毫:“手掌张开。”

  啪啪啪!

  一连三下,王畿用狼毫将沈秀的手掌抽的通红。

  沈秀疼得不断呲牙。

  “戒尺非为伤汝皮肉,乃为叩汝心境。昔阳明先生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汝良知本自澄明,何故为外物所蔽?懒散成性,罚汝可有冤枉?”

  “先生教训的是,学生知错了。”沈秀恭敬朝着王畿再次一礼。

  王畿是当世大儒,更是王阳明的弟子,沈秀对其自然是敬仰之至。

  王畿摆手截断,拈须而笑:“事上磨练,方显功夫,入座吧,让为师看看你这些年有多少长进。”

  好在面前计时用的香还剩下四分之一,沈秀赶忙入座,拿起旁边的纸笔。

  只剩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沈秀能写出一首足以晋级的诗?

  在场的众人脸上写满怀疑。

  参与诗会的七十一名学子之中,哪怕是速度最快的方山也花了将近半柱香的时间。

  沈秀能三步成诗?

  打油诗也是诗,谁知道沈秀当初三步成诗,五步作曲,成的是哪门子诗,作的是什么曲。

  至今也只有一个传说,谁也没见过沈秀的作品。

  要是说作品倒是有一首,那就是在郑府传出的夏诗。

  但夏诗也只是中规中矩之作,即兴而起确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沈秀小诗仙的名头多少有些水分,若不是他爹是江南首富沈一石,他又在十六岁时中了举人,恐怕这小诗仙的名头也轮不到他头上。

  淳安学子眼中露出希冀之色,但在看见作答时间仅剩四分之一柱香,他们摇了摇头,沈秀来的始终是太晚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