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巴郡沈稻,雒阳曹操
“好,曹操这家伙真是好样的。”
雒阳的那边的消息一传来,尚还在巴郡整顿半月的沈稻,眼神之中也满是欣慰。
曹操果真不愧是三国时代的枭雄,单凭手下数万士卒居然可以杀得董卓大败,斩敌五千,扭转劣势。
这份战绩,这份胆量,但曹操这次正面硬刚,放眼当今的整个天下之中也实属不易。
益州众军将听着信上的内容,一众皆是不敢相信。
一边是占据地形和人数优势的董卓,一边是处在劣势之下仓促组建的的新讨董联军。
然而,曹操却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指挥,硬是在这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杀得董卓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单论这份胆量,放眼当今的整个天下之中也实属不易。
郑度闻言,脸上满是疑惑神色。
他知道董卓的势力庞大,绝非轻易能够撼动。
半响过后,他才缓缓开口说道:“董卓势大,此番曹操能大破董卓,必是后方有高人指点。可若想进一步兵进拿下雒阳粮草补给必将困难重重。雒阳城坚,且董卓余党众多,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攻克!”
沈稻点头道:“军师所言也有道理,奉孝来信也有说雒阳城中打算趁夜偷袭曹操后方的打算,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曹操此番虽胜,但前路依旧艰险。”
郑度朝着沈稻行了一礼道:“度对雒阳之事,并不感兴趣。”
度只对当下的益州感兴趣,益州地处偏远,但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若能善加利用,必能成为根基。远在天边的雒阳,风云变幻,与此刻的益州大局相比,尚显次要!”
沈稻挥挥手道:“军师所言差矣,眼下益州巴郡既平,我们也不能闲着。兵马当开始向雒阳推进,这并非盲目之举,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雒阳乃天下重镇,若能拿下,必能震慑四方。”
郑度摇头回答,“主公,益州之上,尚有刘焉此等野心勃勃之徒虎视眈眈。刘焉盘踞益州多年,根深蒂固,其势力不容小觑。
若主公此番盲目领兵出击雒阳,益州之局则必当生变。刘焉定会趁我们后方空虚之际,发动叛乱,联合益州内部的反对势力,甚至可能与外敌勾结。
到时我们腹背受敌,雒阳之基未立,益州之局却已悉数拱手相让,此乃得不偿失之举啊!”
顿了顿,郑度继续分析道:“主公当知,益州乃我等根基所在,唯有先稳固益州,方能图谋其它。
此先待益州大局已定,人心归附,兵强马壮之时,再寻机出兵雒阳。”
沈稻沉思片刻后缓缓点头:“军师所言极是,是我考虑欠周了。益州之局确实不容有失,我们当先稳固内部,再图外展。”
“不过,曹操倒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虽不能急于一时,但也不能坐视天下局势而无动于衷,待益州大局已定,我们再寻机而出,与天下英雄一争高下,恐怕已为时晚矣!”
……
……
雒阳城外五百里之遥,曹军大营内灯火摇曳不定,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一份来自益州的战报,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在寒风中悄然穿透营帐的温暖,也直直刺入了曹操的心底。
听闻益州的沈稻大获全胜,曹操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那失落中夹杂着对这乱世英雄辈出却各自为战的深深无奈。
沈稻,沈亭侯!这个名字如今已如日中天,光芒万丈,成为这乱世洪流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磅礴力量。
众多英才如众星捧月般环绕在他周围,让他如虎添翼,即便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而眼下久战雒阳的自己呢?
曹操不禁在心中暗自发问。
“主公!”
荀彧匆匆步入营帐,神色凝重得如同蒙上了一层寒霜,脚步急促得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吕布手下将领张辽趁夜偷袭我军粮道,五千石粮草被焚烧殆尽,化作了灰烬。”
此言一出,曹操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仿佛被一记重锤狠狠击中。
甘宁、典韦,这些名震天下的猛将,沈稻究竟是如何慧眼识珠,将他们发掘出来并委以重任的呢?
粮道,那可是大军的命脉所在啊!
如今兖州灾荒,粮食匮乏得如同干涸的河床,程昱好不容易征集来的粮草,竟被如此轻易地摧毁!
这对于曹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曹操深吸一口气,声音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军中粮草还能维持多久?”
荀彧微微躬身,如实禀报,眼中满是忧虑:“粗略估计,尚还有十日军粮。若节俭用度,或许还能撑半月。但此番从兖州各地再征集粮草,至少需要半月时间!”
曹操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毅然下令:“三军即今日起减餐,另速传令给程昱,让其火速调集粮草送入军中,不得有误!”
荀彧微微一怔,有些迟疑,他思量再三后,小心翼翼地进言:“主公,张辽既已率军伏击,显然是有备而来。
即便我们再次运粮,也难免再次遭遇伏击。若再失一次粮草,我军恐怕连退军的粮草都没有了,到那时,局势将不堪设想啊!”
曹操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
眼下大战未起,大军寸功未立,却要先行撤军,这对于军中的士气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荀彧所言极是,军粮若耗尽,大军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正当曹操犹豫不决之际,荀攸忽然开口:“主公,在下有一计,不知主公能否应允?”
“公达快说!”曹操显得极其迫切,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我军可退守百里,转向益州巴郡的沈稻借粮,此番既可缩短运粮的时间,减少粮草消耗,二来也可解决部分粮草问题。”荀攸说道。
曹操闻言,心中虽然认同这一计策的可行性,但不战而退,实在是心有不甘。
尤其是眼下吕布受创,兵力最为薄弱之时,麾下战将和军士数量锐减,这本是击败吕布、一雪前耻的最佳时机。
若错过了这个时机,想要再寻觅如此良机就困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