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昭烈女婿,三造大汉

第26章 我有仁义取荆州,以武定荆州两种方案,你如何考虑?[求追读]

  徐州,下邳。

  吕布手握战报,面色阴沉,目光如刀,扫过堂下众人,声音低沉却带着怒意:

  “袁术那边可有动静?”

  斥候连忙上前,拱手禀报:

  “回禀温侯,袁术大军仍屯于寿春、钟离,未见西进之意。”

  吕布闻言,眉头紧锁,猛地将战报摔在案上,冷笑道:

  “袁术这厮,竟按兵不动?莫非是想坐山观虎斗?”

  他抬头看向陈宫,语气中带着数分焦虑:

  “公台,刘备刚到汝南不久,便收服了黄巾,实力大增。”

  “如今又被朝廷表为左将军,兼豫州牧。”

  “若袁术不发兵灭之,岂不是给了他重振旗鼓的良机?”

  陈宫神色平静,拱手答道:

  “温侯勿忧。刘备虽得黄巾,但汝南乃袁家祖地,他难以在此扎根。”

  “如今他已放弃小沛,徐州便无威胁。”

  “温侯不应执着于追杀刘备,而是应整合徐州,积蓄力量。”

  吕布闻言,略一沉吟,点头道:

  “公台所言极是。只是曹豹一死,丹阳兵覆没,本将失了一支精锐,如今形势颇为不利啊。”

  陈宫沉吟片刻,提议道:

  “正因如此,温侯更需积蓄力量。”

  “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若实力不强,早晚为人所并。”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除此以外,温侯还应修好袁术,避免多面树敌。”

  “袁术虽无西进之意,但屯兵寿春,对我徐州虎视眈眈。”

  “若能与之修好,便可专心应对西边曹操,北边袁绍之患。”

  吕布沉吟半响,点头附和:

  “就依公台所言。”

  …

  另一边,携着汝南大捷的声势,刘备大军经安阳,朗陵,抵达南阳以东的比阳。

  全军刚扎下营盘,稍作休整。

  夏侯博此时出列,出言提议:

  “使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大肆派遣斥候分散各处,探听虚实。”

  刘备闻言,连连点头:

  “子渊所言极是,备这便安排。”

  不多时,一支支斥候队伍悄然离营,探听敌情。

  主帐中。

  刘备私下召来夏侯博,问策道:

  “子渊,我们已至南阳,接下来该如何用兵,你可有谋划?”

  夏侯博微微一笑,缓缓将荆州地图铺在案上,手指道:

  “比阳地处南阳以东,比水从中流过,将南阳重镇宛城,穰城与比阳分隔东西两岸。”

  “我方可暂驻比阳,安抚人心。”

  “再命一部兵马西进,攻取此地。”

  他说罢,手指地图上游弋,指向一处。

  刘备目光顺着望去,疑惑道:

  “新野?”

  “占此地有何目的?”

  夏侯博神色郑重,答道:

  “新野乃襄阳北上咽喉,水陆要冲。”

  “若能据之,可阻荆州军北上,亦可为我军日后剿灭张济提供屏障,避免刘表趁火打劫。”

  刘备闻言,目光紧紧盯着地图。

  好半响后,他眉头微皱,沉吟道:

  “新野确是战略要地,交通枢纽。”

  “只是此地尚在刘表掌控之中。”

  “我初来乍到,贸然出兵,恐惹人非议。”

  “备与刘景升同为汉室宗亲,不宣而战,恐有损名声。”

  夏侯博见状,摇了摇头。

  老刘这谋划荆州,便开始顾及名声了。

  与原史上密谋取益州时,几乎一模一样的心理。

  不过他都把老刘忽悠来了,自然是早有准备,笑道:

  “使君,还记得当初海西对时,在下曾言,若使君至荆州,博能让您不动刀兵取荆州?”

  刘备点头道:

  “子渊之言,备铭记于心,岂会忘?”

  夏侯博脸上浮现笑容,拱手道:

  “现博有两套方案。一为使君保全仁义之名,和平取荆州。”

  “二为快刀斩乱麻,以武定荆州。”

  “不知使君选哪一种?”

  刘备稍作沉吟,却并未急着决定,说道:

  “子渊,可先试言之。”

  夏侯博颔首道:

  “好!”

  “博先为使君推演这和平取荆州之法。”

  他手指着地图,缓缓道:

  “若要不动刀兵取荆州,使君可派人前往襄阳,借同宗之情,请求屯驻穰城,新野,为其镇守荆州以北。”

  “如前番陶公让使君驻军小沛,成掎角之势守备徐州之事。”

  “然后使君可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静待荆州变故。”

  刘备面露疑惑,问道:

  “子渊,你是说荆州将会生变?”

  夏侯博神色笃定,答道:

  “对!必会生变!”

  刘备皱眉道:

  “可据闻刘景升自统领荆州以来,对内发展民生,开垦良田,百姓富足。”

  “变故从何而来?”

  夏侯博微微一笑,答道:

  “此事由来已久,是刘表入主荆州时便埋下的祸根。”

  “他当初受朝廷加封为荆州刺史,却因袁术占据南阳而不得南下,最终单骑入荆州,并借助蔡、蒯两家之力,平定荆州不服之众。”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说道:

  “此举虽使刘表坐稳荆州,却也因此失了权势。”

  “他不得不过度分权于蔡,蒯两家。”

  “如今蔡瑁、蒯越位高权重,刘表发布政令,皆需仰仗二人。”

  “两大家族势力遍及荆州,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刘备闻言,神色凝重,说道:

  “如此说来,欲夺荆州,不在刘表,而在蔡、蒯?”

  夏侯博点头道:

  “正是!只要除掉蔡、蒯两家,荆州自然唾手可得!”

  刘备沉吟片刻,问道:

  “可…方才子渊说,蔡、蒯势力遍及荆州,仅凭我军这点兵马,如何能除之?”

  夏侯博微微一笑,神色从容,仿佛早已成竹在胸。

  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使君若不愿舍弃名声,选和平取荆州之策。”

  “便可结好刘表,驻军南阳,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待使君在南阳站稳脚跟,便可静观荆州内部之变。”

  “刘表有三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幼子刘修。”

  “其中刘琦性情宽厚,常结交南下荆州的北方宾客,颇得人心。”

  “然而,蔡,蒯作为荆州本土大族,绝不会容许一个亲近北方士人的世子继承荆州。”

  刘备闻言,眉头微皱,说道:

  “子渊之意是,蔡,蒯两家会阻挠刘琦继位?”

  夏侯博点头,语气坚定:

  “正是!蔡,蒯两家势大,刘表虽为荆州之主,却不得不倚重他们。

  “他们两家不点头,刘琦如何能接替?”

  “而刘琦结交北方士人,疏远蔡,蒯,也会让两家另择他人继承。”

  “刘修年幼,暂且不提。”

  “刘琮次子,便顺理成章成为蔡,蒯拥护的对象。”

  “到时候,以两家权势,长子刘琦必受排挤,此便是使君的契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