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收尾,再行
火海在老虎岭肆虐,松木油脂的焦香混着血腥气钻入鼻腔。
夏侯儒被亲兵架着跌跌撞撞退入谷底,回望岭上猎猎翻卷的“汉”字大旗在烈焰中舞动,仿佛在无情嘲笑他的狼狈。
八千精锐此刻只剩三千余人。
甲胄破损的士卒们相互搀扶着,伤员的呻吟声在渐暗的天色里显得格外凄凉,为这残酷的战场增添了几分悲怆。
“将军,张霸将军被射杀,蜀人还在追击!”
亲卫校尉的声音带着哭腔。
马蹄踏过烧焦的尸体,空气中夹杂着令人作呕的肉香。
夏侯儒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空无一物的剑鞘,这才想起在混战中,自己的佩剑流采被檑木砸落,不知去向。
他望着远处连绵的白袍军,心中涌出一种难言的挫败感。
自己明明已经如此谨慎,效仿战国时楚将项燕的战术,并且谨慎加谨慎,为何还是中了对方的伏中伏?
其实,直到此刻,他才恍然明白。
魏正一路北上,表面看似目标是洛阳,可从自己率领八千精锐出城追击的那一刻起,对方的目标就变成了自己。
只有灭掉他这八千生力军,魏正北上洛阳才能有一线生机;
若不灭掉这支军队,魏正北上洛阳则是十死无生。
可惜,明白这个道理时已经太晚。
如今的他,只能狼狈逃窜。
他深知,夏侯家再次中兴的希望彻底破灭了,自己这杆旗帜即将倒下。
接下来,夏侯家的重任可能就要落到夏侯玄身上了,只是不知道这个孩子能否顶得住。
忽地,有斥候急报:“毌丘将军回到荆州了!”
闻言,夏侯儒衰败的心气顿时一震,仿佛在绝望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速传他来雉县相会。”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又问道:“文休将军有消息么?”
“暂时还没有。”
斥候如实禀报。
夏侯儒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被希望取代。
他不期待着毌丘将军的到来能扭转局势,只求能够稳固一些,或者说身边不全是孙宏这样的人。
月上东山时,魏正站在老虎岭顶俯瞰沙水,麾下士卒正在快速打扫战场。
此次夏侯儒带领的可是曹魏精锐,虽然大火烧毁了很多东西,但还是留下了不少兵器、甲胄等物资,这些对于孤军深入的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补给。
“魏侯。”
王训带着残兵归来,肩头还插着半截箭杆,却仍咧嘴大笑,豪迈之气不减:“君侯这伏中伏当真是妙啊!
那夏侯老贼至少折了五千人,现在怕是连回洛阳的胆子都没了。
只是你若能事先告知末将,末将也能早做准备。”
他踢了踢脚边滚落的曹军头盔,语气中略带遗憾。
这时,费祎走上前来,冷冷说道:“伏兵之奇,在于出其不意。
王校尉你占据地利,却只知道伏击前军,不知道提防后军,致使大败。
若不是魏侯担忧,又带兵前来,你那三千勇士,可就要葬送在老虎岭了。”
诸葛丞相在时,往常这种话都是杨仪来说,费祎习惯于在杨仪说过之后进行斡旋。
但如今魏正身边没有杨仪这号人物,他只能勉为其难唱起了黑脸。
没办法,这些话总不能让魏正来说。
毕竟王训虽然话说得豪爽,但还是有些怨言,需要有人点醒他。
闻言,王训一愣,随即恍然大悟,明白过来。
魏正的伏中伏,其实是建立在自己大败的基础上。
如果自己有能力独自应对,根本不需要魏正的伏中伏。
这只不过是保险的策略罢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惭愧不已,当即下跪道:“请魏侯责罚!”
魏正羽扇轻摇,对于费祎的体己很是满意,当即正色说道:“我等孤军深入,本就是搏命之战,岂可大意。
至于功过,王校尉且起,这北上洛阳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大把的功勋等着我们去建立。
只要咱们的战略意图达成,这点小挫败,又算得了什么!
王兄弟,我等一起,同心北上!”
“谨遵魏侯之命!”
王训心绪难明,但还是被魏正勾起了心中的热血,大声应道。
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向天地宣告他的决心。
......
魏正所部一路追击到了尖山,将阵亡的大汉士卒尸体收容。
经过三清教的宣扬,魏正所部已经勉强接受了火化的思想。
魏正一声令下,并亲自朗诵赞歌之后,士卒们将袍泽的尸体放在木材上焚烧。
随后,骨灰被装入随军的袋子,其上认真写下阵亡士卒的姓名。
这些东西都会被带回南乡县的三清庙中,进行供奉,让这些为大汉捐躯的勇士得到应有的敬仰。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一幕,但王训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但费祎却是眼神深邃,魏正在笼络军心呐......还有那个三清教,他到底想做什么。
收罗战场之后,魏正稍作休整,便返回鲁阳城。
随即下令打开府库,把粮食和财帛都发给百姓。
至于所谓的“抓壮丁”,从始至终不过是他欺骗夏侯儒的手段罢了。
魏正清楚,真带了这些百姓去洛阳,只会拖累行军速度。
兵贵神速,他需要轻装上阵,为接下来的北上之路做好准备。
鲁阳城外,白袍军整装待发。
百姓们自发捧着粟米、布鞋挤在道旁,看着这些即将北上的勇士。
八十岁的猎户老张颤巍巍地将一袋桑木箭杆塞进王训怀里:“大汉的将军啊,这是某等山里人打的箭,准头好。”
王训接过箭袋,望着老人期待又有惧怕的眼神,心神莫名悸动。
“出发!”魏正的羽扇指向北方,黑骓马踏碎晨霜。
数千大军沿汝水岸疾行,素白战袍在秋阳下泛着微光,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
他们虽然战死了不少,但鲁阳县有不少义士感动于魏正的大义,以及对大汉的缅怀,选择加入了魏正所部。
这些人大都没有家眷,当然其中自然也会夹杂奸细。
不过魏正没有在意,稍作甄别,淘汰掉那些明显体弱的,精中选精,征兵三百,交给了亲兵郭修统领。
之前投降的三人,郭修其实算是在魏地位最高的,一直被管平和文象压了一头,心中可是憋着一肚子邪火。
现在骤然掌管三百人,顿时两眼瞪得溜圆,做事也激情了百倍。
行至司州界碑时,队伍突然一阵骚动——几名祖籍河南尹的老兵跪在地上,亲吻着刻有“司隶校尉部”的石碑,泪水混着尘土在脸上划出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