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回1999,我要再造人生

第99章 小学生的最爱

  杨春秋迫切想要转型,就跟沙漠王爷的心情一样。

  姜玮鸣回到家后认认真真考虑了合伙的事。

  他算了一笔账。

  时光烘焙各店的月流水如下:

  天安店六万,宏丰店六万,城北店四万。

  准备新开的城西店,也就是白沙大学店,算作四万。

  加到一起大概在二十万左右。

  但店开多了,综合纯利润肯定是要下来的。

  按照30%算,也就是每月净赚六万块,每年七十二万。

  但这些钱不可能都存下来,因为还有人情往来和其他开支。

  至于为什么不把城东店和城南店算进去。

  那是因为这两个店只要能保住本就算烧高香了。

  虽然城南店还没开,但情况应该是和城东店差不多的。

  白沙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南。

  集中建成区的最南端是一个叫做“南门菜市场”的地方。

  离天安店只有四百米,这里曾经是白沙古城的南城门。

  再往南就是众多大集体单位的家属区,以及不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自建房区。

  姜玮鸣对那片区域不熟悉,开店需要花时间去找地方。

  七十二万的年收入已经很可观了。

  而且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它还会涨。

  但难道就一辈子守着这个买卖过日子吗?

  杨春秋尚且知道转型发展,姜玮鸣又岂能小富则安。

  合伙能干,最起码杨春秋有钱有关系。

  两个人也许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不过这一切还要等到高考结束。

  无论考上考不上大学,只有那个时候才有精力投入进去。

  而且四五月份是很忙的。

  4月20日,谷雨,芸木樨生日。

  4月26日,老姜生日。

  前者的日期是奶奶从她的包被里发现的。

  上面明确写了公历1983年4月20日,这张纸现在她还保留着。

  后者则是根据农历换算的,若按农历算是三月廿二。

  两个人都表示不用办,破费干什么?

  那要这么说,也甭赚钱了。

  大家一起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然后吃糠咽菜多好。

  姜玮鸣哪能依着他们,亲自操刀做了生日蛋糕。

  其实他现在的手艺已经不如店里的裱花师了,但这份参与感还是很重要的。

  下个月还要做,林月芳的生日在公历5月22号,换算成农历就是四月十九。

  而他自己,则是公历2月10号,那天他没有做蛋糕。

  老妈林月芳给他下了一碗长寿面,卧了两个荷包蛋。

  ……

  高考是在7月7号到7月9号之间。

  姜玮鸣的心态竟然和当初一模一样,毫无波澜。

  不同的是,当初是摆烂,如今是淡然。

  坐拥四家店的他,有了退路。

  当然,这个退路也限制了他的选择,他只有梭哈。

  也好,不存在选择困难症。

  第一志愿就填白沙大学音乐学,后面随便找几个专科凑数。

  不过既然不是摆烂,该努力还是要努力。

  最后两个月,姜玮鸣把店里的事完全交给了老爸打理。

  然后去报了一个考前加强班。

  又在六月份的时候去学校申请了复课。

  当然上学是不可能上学的,不说别的,他回校肯定会有人来叙旧。

  这要是叙的没完没了,还怎么学习?

  更何况,以姜玮鸣现在的心理年龄,他也没兴趣跟那些中二少年啰嗦。

  至于努力到最后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考上白沙大学就上,考不上就拜拜。

  至于去年跟老爸老妈保证的,去什么毛坦厂复读?

  耍赖了,不干了。

  其实老两口一直都清楚,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仕途、出国、找个好工作。

  前两个以他们的家世是撑不起来的,而第三个……

  找什么样的工作能比好大儿现在挣的还要多?

  能看清自己位置的人向来都比较务实,姜国庆两口子在这一点上还行。

  老姜甚至认为儿子目前的行为,完全就是在安慰他们的心。

  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不浪费精力去解释。

  艺考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超录取线80分,校考的结果也差不多。

  因此专业分这块他一点都不担心。

  高考结束后,姜玮鸣在家好好的休息了一天。

  次日,启程,开始新的事业。

  摩托车一把甩到驺虞路小学的门口。

  还好,虽然孩子们已经放暑假了,但门口的小店还没歇业。

  店主很不解,这种小伙子能来买什么?

  “要什么?”他问道。

  姜玮鸣驻足观望着店里的商品,嘴上说道:“辣条,每样来几包。”

  店主为难了,辣条是什么?

  他试探着问道:“麻辣面筋?”

  “对。”

  “每样都要?要几包?”

  “每样来个七八包吧。”

  店主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忙活起来,“小伙子也喜欢吃这东西啊?”

  姜玮鸣滋着牙把头直摇。

  “嗨,别提了,家里子侄老表太多,还都是小萝卜头,这不放假了嘛。”

  “都涌到我家来了,嗷嗷叫要吃这玩意,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吃的。”

  “好吃!”店主跟着就赞叹了起来,“这小学里的孩子天天都来买。”

  “我有时候都进不到货。”

  “哦,这么吃香?”姜玮鸣瞪着牛蛋大的眼,一脸的不相信。

  店主皱着鼻子使劲点头,“那是,不好吃,你家那些小孩也不会叫你来买啊。”

  说着,他将不同种类的辣条摆在了柜台上。

  “算算多少钱。”姜玮鸣说道。

  店主拿手划拉起了那些辣条。

  “这种一毛钱一根,八根就是八毛钱。”

  “这种一块钱三袋,给你拿了八块钱的。”

  “这种是五毛钱一袋,八袋四块钱,一共十二块八。”

  姜玮鸣拈起来一袋看了看,“再拿点,凑十五吧,不爱装零钱。”

  店主咧嘴一笑,“好嘞,吃完还来买哈,我这店放假不关门的。”

  人挺活道的。

  东西拿齐,跟店主打了声招呼,再次骑上了摩托车。

  去找杨春秋,既然是合伙,那就不能只干花生糖什么的。

  姜玮鸣是以食品起家的,无论是爆米花还是烘焙。

  这些东西虽然算不上必需品,但至少也是畅销品。

  所以开厂做大,那也得做畅销品。

  到了杨春秋的办公室,把塑料袋往桌上一放。

  然后捡了几个扔到了他的面前,“尝尝。”

  杨春秋嫌弃地拈起了一袋,埋怨道:“你让我吃这玩意?”

  “这特么不是小孩子吃的辣面筋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