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109章 劝进.称帝

  而北方也进展顺利,淮北、山东南边等城池,都陆续攻取下来。

  这下子,天下底定看似不远矣!

  朱元璋的心思当然就来了,喔!不,是群臣们的心思,当然就来了。

  什么心思,称帝的心思啊!

  众臣们「劝进」吴王「称帝」的心思。

  ………

  自古以来,想开国称帝之人多的是。

  有的是占领一地后,便自行称帝,我就是要当皇帝,管他天下大局如何,周遭情势如何?如「汉朝」的陈友谅一般!

  有的是自己本来没想到当皇帝,却意外地被拥立为帝,像先前的徐寿辉,莫名其妙地被彭莹玉等人,拥立为帝,还当了十多年的「天完朝」皇帝!

  有的是看别人称帝,我也要称帝,像攻入蜀地的明玉珍,见陈友谅称帝,自己也称起帝来了,当起「大夏朝」的皇帝!

  还有的是,明明势力已足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推迟再三后,「真的」是达到了「众望所归」,才「勉于」称帝!

  这人当然就是,朱元璋啰!

  史书记载是众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劝进,个中的来往,当然是受了朱元璋不少的明示暗示,而干这种事情最擅长的,当然是李善长最是「善长」,不是名字善长,是真的擅长。

  几年前,这出戏便已演过了一回合,众臣、诸将们劝进朱元璋,自封「吴王」的大戏。

  今年只不过是再演出一回合,算是驾轻就熟了。

  ………

  吴元年,十二月十一、癸丑日(1368/1/1)

  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表曰: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

  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惟首出于庶物,用光建于鸿名,由是继百王而立国家,定四海而总纲纪,事闻在昔,运际当今。

  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六合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拥楼船而西上,孺子奉玺而出迎;命将军以东征,伪王束身而就缚。

  由是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齐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冀俯从众,请早定尊称。

  善长等爰合群情,躬身欢进,对明廷而虎拜圣主之龙飞:发政施仁,参替两间之化责;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

  谨奉表劝进以闻。

  ………

  第一回合,朱元璋当然要先「力辞」!

  上曰:「始吾即王位,办不得已,勉从众言。今卿等复劝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当之。」

  白话文就是说,上次你们劝进孤为吴王,实在是不得已的,已经很勉强了。

  今天,你们又劝进孤即帝位?孤惊恐自己德行浅薄,实在是不足担当帝王啊!

  ………

  所以,第二回合,李善长是老经验了,马上带着众臣全都站出来,群臣皆顿首请曰:

  「天生圣哲,本以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归矣!

  今又三、四年,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

  昔汉高帝既诛项籍,群下劝进,亦不违其请。

  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心,天命所在,诚不可违。

  臣等敢以死请!」

  上固却之。

  ………

  竟然都以「死」来劝进了,可见众臣们,是多么真诚!多么忠心!

  朱元璋倒也头大,李卿家啊!不要第二次就来个以「死」请,至少第三次才上演吧!

  只好,坚定不拔的推却下来。

  ………

  戏都已经演到如此地步了,怎么可以这样就停下来。今天不行,明天再来。

  明日,善长等复请曰:「殿下谦让之德,着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计,卑徇群臣之请!」

  上曰:「中原未平,军旅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议此。而卿等屡请不已,此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草!」

  戏演到此处就好了,不能再演下去来。

  朱元璋本来还担心,你们这些木头人,急着以「死」相胁,若真的两次就给孤停下来,那孤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还好隔日众人就再来劝进。

  所以便说,本来想等天下大定后,再来商议此事,既然众卿们屡次劝进,那就依照众卿之意,不过登基可是大事啊!天大的大事啊!

  朱元璋可是记得先前刘基说过,徐寿辉「驾崩」才几天时间,陈友谅竟然这么快就已经「称帝」,已经在采石矶、五通庙「登基」?

  时机不佳!地点不对!最最重要的是登基仪典,过于匆促、过于草率!

  未能够真正『奉天承运』,「伪」汉朝国祚必定不长,不用太久,陈友谅必定败亡。

  果然,伪汉朝国祚不到四年,便即败亡。

  所以「登基」,是件天大的大事,一定要把该做礼仪都准备好,绝对绝对不能草率。

  朱元璋同意众卿所请「称帝」,但「登基大典」可不能马虎,你们要给孤好好弄清楚、搞明白,孤的新皇朝,国祚可是要绵绵长长的,该有的礼仪,得好好地先去筹办。

  另外,称帝了,要取什么为「国号」?以什么「建元」?

  除了国号、建元外,过去还有所谓的「五德」、「五行」说等等,后面事情还多的呢!

  在场众人议论纷纷。

  朱元璋道:「就先来谈五德吧!」

  李善长道:「禀报主上,『五德』、或说是『伍德终始』论调,是由东周战国齐人邹衍(约前305–前240年)最早提出,认为盈天地间有土、木、金、火、水五种基础要素、动力,循序运转,名为『五德』,或通常所说的『五行』。」

  「过去在中原,每个朝代都会推定本身的「德运」,不论是『五德相胜』或『五德相克』,除解释天运循环外,也作为统治王朝兴衰、接替的原由。而配合历代王朝嬗替的阴阳五行循环,按『德运』行序,也成了建立皇朝政权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又说:「此五德终始论调,在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兴复汉祚,重建了火德后,『五德终始』说便成了各朝代的规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