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真不想当侯爷啊

第25章 悲由心起 朱棣问计

  朱棣得知这一连串的变故后,内心仿佛被巨石重击,悲痛与忧虑交织在一起,让他难以自持。

  他独自站在王府的高楼之上,望着远方苍茫的天空,眼中满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父亲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措手不及。

  作为儿子,他本应披麻戴孝,亲赴京城,为父亲送行,以尽孝道。

  皇命难违,他只能遥望着京城的方向,默默祈祷,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愧疚。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那些温馨而又遥远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泪流满面,难以入眠。

  更让他心痛的是,自己的弟弟们一个接一个地遭遇了不幸。

  周王朱橚,那个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共度无数艰难岁月的兄弟,如今却被废为庶人,流放远方。他深知周王的性格与能力,更了解他对皇权的忠诚与敬畏。

  命运却如此残酷,将他的弟弟推向了深渊。

  每当想到周王在流放途中的艰辛与困苦,朱棣的心中就如同刀绞一般疼痛。

  而湘王朱柏的自焚而死,更是让他震惊不已。

  湘王,那个才华横溢、性格豪爽的弟弟,一直以来都是他的骄傲。

  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兄弟情谊,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如今却传来了湘王自焚的消息,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他仿佛能看到湘王在熊熊烈火中挣扎的身影,听到他绝望的呐喊。

  那一刻,朱棣的心仿佛也被烈火焚烧着,痛不欲生。

  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朱棣开始深深地担忧起自己的命运来。

  他深知自己身为藩王,手握重兵,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而皇帝朱允炆的削藩之策,正是针对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而来。

  如今,周王已被废黜,湘王更是惨死,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

  “王爷,道衍和尚求见。”一名侍从轻声禀报,声音中带着几分敬畏与小心翼翼。

  朱棣闻言,心中微微一动。道衍和尚,这位智谋过人、精通佛法的高僧,与他有着不解之缘。在无数次的交谈中,道衍总能以他那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智慧,为他指点迷津。此刻,他的到来,或许能为这沉重的忧愁带来一丝转机。

  “快请。”朱棣沉声吩咐,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急切。

  不多时,道衍和尚便已步入厅堂。他身着袈裟,手持念珠,面容平和而慈悲,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然而,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人心的最深处。

  “王爷,贫僧有礼了。”道衍和尚微微欠身,行了一礼。

  “大师不必多礼。”朱棣连忙上前几步,亲自扶起道衍,语气中满是诚恳与敬意,“本王正有难事,欲求大师指点迷津。”

  道衍微微一笑,那笑容中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王爷之忧,贫僧已略知一二。此时此刻,或许有一人能为王爷分忧解难。”

  “哦?大师所言何人?”朱棣闻言,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希望。

  “李增枝。”道衍和尚缓缓吐出这个名字,语气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此人智计过人,心思缜密,且对王爷忠心耿耿。若得他相助,定能为王爷解此困境。”

  朱棣闻言,心中暗自思量。

  “大师所言极是,但本王担心……”朱棣欲言又止,眉宇间掠过一抹忧虑。

  “王爷所虑何事?”道衍和尚似乎早已洞察他的心思,轻声问道。

  “本王担心,此事关系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李增枝虽有才智,但能否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本王心中实无把握。”

  朱棣坦诚相告。

  道衍和尚闻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信心。

  “王爷放心,李增枝此人非池中之物,他既有胆识又有谋略,定能助王爷度过此难。再者说,王爷身边还有诸多忠诚之士。”

  朱棣闻言,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自己身边还有这么多忠诚的将领和谋士。

  想到这里,他连忙吩咐侍从去请李增枝前来。

  不久之后,李增枝便匆匆赶到。

  见到朱棣和道衍和尚,他连忙上前行礼。

  “王爷,大师,增枝来迟,请恕罪。”

  李增枝声音传来。

  “无妨,你来得正好。”朱棣微笑着示意他起身。

  “本王正有要事与你商议。”

  “本王近日心绪难宁,皆因那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他步步紧逼,本王虽有心自保,却也难逃其猜疑之网。你素有智计,今日特来问你,可有良策助本王避此劫难?”

  李增枝闻言,望向朱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缓缓站起身,踱步至窗边,望着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

  沉思片刻后,转身回到案前,直视朱棣的双眼。

  “王爷,您心中所忧,增枝岂能不知?然则,此事非同小可,需得王爷您先表明心迹。增枝斗胆问一句,王爷真不想戴上那顶白帽子吗?”

  朱棣闻言,心中一震,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白帽子”一词背后的深意——那意味着皇位,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权力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杀戮与牺牲,是他作为藩王所不愿面对的。

  “增枝,”朱棣沉声道,“你明知本王心意,又何必出此言?本王虽有心自保,却无觊觎皇位之念。只愿能保我北平之地,护我百姓安宁。”

  李增枝闻言,微微一笑。

  “王爷高风亮节,增枝佩服。既如此,增枝便有一计,或可助王爷避过此劫。”

  “自己去应天,跪在朱允炆面前请罪便是。”

  “王爷,若您真有心摆脱皇上之束缚,成就一番霸业,增枝愿肝脑涂地以助王爷一臂之力。但若王爷并无此意,只愿安于现状、苟且偷生,那增枝便也无能为力了。毕竟,增枝之智只在于为有志之士出谋划策,而非为庸碌之辈虚度光阴。”

  朱棣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自己内心不断挣扎。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增枝啊增枝,你可知此言一出,便如同将本王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一旦泄露出去,本王便是万劫不复啊!”

  朱棣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