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靖康沉思录

第60章 艮岳(一)

靖康沉思录 作家rTT0sc 3060 2024-11-15 08:41

  家里有钱了,日子过得好了,人就往往追求享受、奢侈的生活。

  造辉煌的建筑,享受顶级的饮食和天上人间的服务。

  蔡京经常跟赵佶讲,现在每年的财政盈余都要超过五千万,国富民强。皇帝是一国之君,不能过得太清苦,宫殿需要翻修,旧了就拆了重建,讲究一个气派,体现大国风范(《宋史》:“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而延福宫、景龙江之役起,浸淫及于艮岳矣”)。

  于是,各种建设项目掀起建设热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艮岳。

  赵佶喜欢艺术,特别喜欢各种稀奇的石头。蔡京一合计,既然皇帝喜欢,那就搞个高大上的东西,开封没有山,用石头垒一座山如何?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是要载入史册的。

  赵佶一听,喜欢得不得了。

  说干就干,马上成立艮岳建设领导小组,蔡京任组长,全权负责。梁师成任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工程项目建设。

  建设艮岳,最重要的原材料是石头。因此,从全国各地搜罗各式各样的石头成为工作的关键。

  朱勔挑了大梁。

  朝廷在苏州设立了应奉局,朱勔是主要负责人,任务就是找石头。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如果接到这种任务,首先考虑会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工作任务具不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觉得不合适会上奏折劝谏。

  到了现在估计还会考虑有没有法律依据?具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为政府都要依法行政的嘛。

  朱勔不是。他只考虑一样,这是皇差,要千方百计完成。

  这样的属下,谁不喜欢谁不爱?

  所以,蔡京、童贯、朱勔的得志,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有坚决的执行力。

  只是,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承受力。

  百姓的承受力和个人的升官没有必然关联,就算出了事情,也有皇帝兜着,不怕。

  有了这层底气,朱勔甩开了膀子拼命干。

  只要一听说谁家有宝贝,马上派人黄封表识,明确这是皇帝要的东西,充公。而且不给任何补偿。

  这和抢有什么区别?

  有意见或者不顺从,那就以大不敬名义抓人。有时候东西太大,没办法从门厅出去。

  朱勔的做法简单粗暴,破墙。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里有值钱的东西反而成为一种不详。如果被抓起来了,还要花钱打点,鬻卖子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强权之下,苏州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宋史》:“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斫山辇石,程督峭惨,虽在江湖不测之渊,百计取之,必出乃止”)。

  为了更好地抢抓工程进度,朱勔取得赵佶的同意,可以随意调动各地的官船、商船,用来运石头。

  1123年,宣和五年,离北宋灭亡还有4年时间。

  朱勔在太湖发现了巨石,高四丈(13.3米),“玲珑嵌空,窍穴千百”,世所罕见。

  只是运输成了难题。

  为此,朱勔连夜赶工,专门造了两艘巨轮来运送太湖巨石。

  征集了几千役夫,来拉大船。

  场面甚是壮观。

  太湖到开封,近800公里。

  运输船队首先将石头从太湖拉出来,然后走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到达扬州后进入京杭大运河淮扬河段,并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转入汴河。

  汴河,是北宋时期从徐州到达开封的人工河渠,平时主要是用来运粮。这个河渠最大的问题是河道太浅,平时的运粮小船没什么问题,遇到运送太湖巨石的大船就不行了,船只搁浅了。

  没有办法,朱勔只能先把太湖巨石画了图呈献给皇帝(张邦基《墨庄漫录》:“时常润间河渠浅涩重载不前。乃先绘图以闻”)。

  赵佶很高兴,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帮助朱勔。

  引入洛水、黄河来抬高汴河水位,增加人手,提高效率。

  在船下面铺上滚木,减少船陷进淤泥的概率。

  在众多人力的拉动下,船动了。

  走着走着,又遇到了新问题。

  淤泥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河上的桥又成了阻碍。

  怎么办?

  朱勔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字:拆。

  桥阻扰了船只通行——拆。

  城墙阻扰了船只通行——拆。

  1123年秋,历经数月,太湖巨石终于运到了赵佶面前。

  赵佶很兴奋,亲自赐名“神运昭功石”,封“盘固侯”。

  一块石头被封了侯,千古奇闻,历史上也只在北宋出现过一次。

  朱勔晋升为威远军节度使。在此次运送过程中出大力的4个家仆也因功封为承节郎,做了官(《宋史》:“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

  朱勔和他的仆人们获得感满满,但基层的老百姓遭了殃。

  封了节度使的朱勔更加嚣张。

  现在苏州虎丘边上有一座桥,叫孙老桥,在当时是市中心。

  朱勔家就在桥对面。

  为了让家更加宽敞,朱勔假传圣旨,说桥东西四周的土地房屋朝廷都要买下来作为对他的奖赏,里面涉及几百户人家,朱勔搞强制搬迁,限令他们5日内搬走。郡中官吏日夜逼迫,老百姓哭着喊着流离失所(《宋史》:“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

  朱勔建造了神霄殿,里面供奉青华帝君像,强迫监司、都邑的官吏每逢月初和月半都要来拜奉。当然,来都来了,总不能两手空空吧?对朱勔的礼物和孝敬也是不可少的。

  那么为什么要造神霄殿呢?这个又跟赵佶的爱好有关了。因为赵佶突然信奉起了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要求全国各地都造道观,供奉长生帝君、青华帝君(赵与时《宾退录》:“宋徽宗时,林灵素用事。诏天下:天宁观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仍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

  将皇帝的爱好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连,既做好了表面文章,又得到了个人利益,这是聪明的朱勔为官之道。

  对上谄媚,对下狠毒。

  苏州水系多,容易引发水灾。朱勔要求苏州主官赵霖造三十六个水闸,本来是好事。但当时苏州大寒,朱勔又要求马上动工,建设工人死伤甚多,民大苦(《宋史》:“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

  朱勔在苏州、浙江等地的暴行惹得天怒人怨,民间一股反抗的力量逐步汇聚。

  领头的名叫方腊(《宋史》:“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

  喊出的口号就是:诛朱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