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67章 皇太孙既怒且慌(求收藏 求追读 求票)

  学习中医能救死扶伤、延年益寿,周王朱橚从年轻时就对医药很感兴趣,曾组织当地医生编写两卷方书《保生余录》。

  被老皇帝流放云南的经历,让朱橚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见那里的穷苦百姓因缺医少药而生命垂危,朱橚暗下决心,要编写一本方便实用的医书。

  回到开封后,朱橚便让王府的李恒等人搜集历代医家效验方,分门别类整理到一起,编成《袖珍方大全》。

  目前,朱橚正准备组织当地名医编撰一本内容更翔实的医书。

  因此,周王府聚集了很多良医,朱有燉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也颇通医术。

  搞定了医师的事儿,朱高爔带着张辅选择心仪的小院。

  张辅的性子跟观童有些类似,平时话很少,而且言简意赅,但是办差十分用心。

  他红着脸一个劲儿地表示,不用这么麻烦。

  朱高爔做主为他选了一处最宽敞的,里面单独辟出练武之地,放些他常用的兵器,方便他随时练手。

  张辅后来的国公爵位并非因为他的父亲父张玉,而是实打实依靠自己的战功。

  历史上,朱棣登基后,张辅先是因功封为信安伯,三年后,朱棣询问群臣对封赏是否有异议,大臣们纷纷表示应对张辅增加赏赐,朱棣于是下诏进封张辅为新城侯。

  后来,张辅跟成国公朱能一起出征安南,行至龙州时,朱能突发重病,暴卒于军中。

  张辅奉旨接替其职,继续统兵南征,得胜归来后,获封英国公。

  晚上回到菜园,朱高爔让黎辉将朱楹、朱允熥找来,和有燉、张辅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畅聊海侃。

  次日到了乾清宫的第一件事,便是老皇帝下旨赐婚。

  看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朱高爔内心酸水直冒。

  一想起徐妙锦那兴高采烈的傻样,他就觉得酒香也怕巷子深是至理名言。

  全怪当初自己年龄太小,无法对徐妙锦展开全方位攻势,要不然怎会花落别家?

  好在有燉也不是外人,是最最嫡亲的死党。

  跟朱高爔暗暗隐藏的醋意不同,朱允炆几乎是勃然大怒,气得脸红脖子粗,却还得低眉顺眼地听从老皇帝安排。

  朱高爔看在眼里,都为他感到累。

  何苦呢?!

  徐妙锦结婚,关你屁事?!

  你如此动怒是何道理?!

  赐婚这件事,老皇帝压根儿没提前跟朱允炆商量。

  自从被册立为皇太孙,几乎所有的朝政大事,老皇帝都要事先跟朱允炆沟通意见,便于随时随地进行指导,把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说给朱允炆,摆事实讲道理,唯恐他无法理解其中深意。

  但是,老皇帝这次似乎有意在朱允炆面前避而不谈。

  这让朱允炆在生气之于更添了无尽慌乱。

  他想不通为何突然在祖父面前失宠。

  肯定是有人在祖父面前谗言构陷,用脚趾头都能猜得出跟朱高爔有关。

  朱允熥没那么大胆子。

  朱楹不愿招惹事非。

  只有朱高爔,虽然年纪小,却是十足的刺头,专门跟他过不去。

  朱允炆越想越气愤难忍。

  昨日祖父召黄先生到乾清宫,询问对削藩的看法。

  黄先生言行坦荡,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允炆想不出,这有什么不对。

  但是祖父对他的态度明显冷淡了许多。

  肯定又是朱高爔搞的鬼。

  朱允炆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朱高爔,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朱有燉这个在老皇帝面前说话更有份量的竞争者。

  或许,在潜意识里,朱允炆根本不想跟朱有燉一较高下,因为知道根本比不过。

  朱高爔见朱允炆对自己怒目而视,对朱有燉则客客气气,不由得暗自嘲讽。

  堂堂皇太孙,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儿。

  朱允炆越是气愤,朱高爔越神态自若。

  气炸了肺才好呢,省得再比,咱直接晋级。

  朱高爔心里虽这样想,表面却不动声色,对朱允炆依然礼数有加,亲切地叫着“太孙哥哥”。

  也许,老皇帝自觉理亏或者可怜朱允炆情场失意,对朱允炆的失态不仅没怪罪,还好生安慰了一番。

  大意是:好男儿何患无穷,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想开点儿。

  但是,朱允炆心中的伤岂是这三言两语能修复的?

  祖父背着他做这些,有了第一次,便可能再发生第二次。

  祖父把徐妙锦许配给朱有燉,是否还暗含着别的打算和想法。

  细思极恐,朱允炆脸上渐露恐惧之色,慌忙向老皇帝告退。

  朱高爔在心中暗笑道,皇太孙终于品出了老皇帝棋局的深意。

  殊不知,这才刚刚开始,皇太孙的恐慌恐怕得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分出胜负,不……直到朱允炆认输出局。

  朱高爔肯定要全力以赴。

  事关自己的小命儿,他定然得使出吃奶的劲儿。

  朱有燉看着朱允炆落荒而逃,不由得冷冷一笑。

  他的母妃向来体弱,万一被流放,必将九死一生,他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朱允炆只想着稳固自己的皇位,不顾他人的生死,迟早会沦为孤家寡人。

  老皇帝招手他们过去,神情严肃地说:“高爔,咱找黄子澄问了,他确实认为,藩王势大难以驾驭,跟叶伯巨当时的看法差不多,认为不应该实行分封。”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是太孙的侍读,为太孙谋划是他的本分,不能算错。”

  “对于封藩之事,朝中大臣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就连你的谋主谢缙,也曾跟咱说,应限制藩王的权力”。

  “就算你猜中了黄子澄的想法,也不能证明你说的都是真的”。

  老皇帝说完坐到朱高爔对面,看着他的眼睛问道:“高爔,你可还有别的方法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这可就难了,朱高爔没想到老皇帝会弄这么一出。

  如何自证清白?

  朱高爔苦思冥想,在脑中搜索十分有限的历史知识。

  朱有燉见朱高爔久久不语,正要帮忙跟老皇帝解释,却被朱高爔拦下。

  “爷爷,如果孙儿记得没错,可能二月会收到十七叔的奏疏,因为骑兵巡视边塞时,发现路上有脱落的战车零件,担心胡骑寇边”。

  这个有点儿意思,老皇帝满意地点点头。

  大孙子再懂得笼络,也难以让心高气傲的老十七对他俯首听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