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65章 夜谈上郡(下)

  这确实个令人两难的抉择,扶苏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而且赵寿故意还留了折中的方案,即皆不按满额授田。想来这种方式两头都不讨好,更是不可取。

  “公子,其实这并不是为难的根由。”赵寿见公子沉默半响不回,便出言点醒,“宅地不够,大可开荒。纵使无梯田之利,亦有平壤可殖。何难也?”

  经过郡守的提点,扶苏恍然,现在可是秦朝!土地利用率远不如后世历朝历代,只要肯开荒,自然有田可耕。土地不够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那是什么原因?

  扶苏将身子靠在了凭几上,以一种更舒服的姿势思考问题。关于农事,自己不觉想起了还在阳周主持开垦梯田工作的宰田。

  “......新辟之地需三年轮作方可成为熟地,地力与良田无异。......”

  新辟之田地力不够,抗风险能力本身就低,授予功爵者还好,但若授予平民,则多半会因此而破产,要么被迫当大户的佃农,要么沦为流民流寇,隐在山林之间。

  原来如此!

  扶苏直起了身子,原来是熟地不够分,而不是耕地不够。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的梯田之策根本无法缓解目前的人地矛盾,双方争的可是熟地。那为何农家的宰田以及蒙恬都认为此法可行?那为何就连陛下还会鼎力相助?

  “公子切莫多虑,凡事需要因地制宜。”赵寿看到公子的眉头越皱越紧,就知道其多想了,“上郡七分山,两分地,一分水,梯田之法大有可为啊。”

  顿了顿之后,见公子松开眉间,赵寿才接着说道:“陛下所虑远非如此。”

  “那是什么?”扶苏收敛了心神,虚心请教道,“还请赵伯教我。”

  “以公子之智,到这肤施田垄上走一走,问一问便可知。臣又岂敢妄言之教,不过是先闻而知罢了。”赵寿闻言一笑,“大户宅地连田并垄,佣耕者众,此为陛下所虑。”

  竟是如此!

  扶苏豁然开朗:当自耕农沦为大户的佃农,那大户便在事实上成为了这批人的管理者。但这样的管理者并不是由始皇帝所任命的,而是介于朝廷与民之间的中间阶层。这显然不符合秦朝所构想的官民二极化的国家结构,所以必然会对此进行打击。

  但这些大户中不少是功爵者,他们拥有的土地是基于现有的国策而合法拥有的。不过,还有一批合法拥有大批耕地的豪强就显得不这么合法了。那便是自秦惠文王时期被迫接受秦国统治的上郡旧魏豪强,始皇帝的高祖为了快速维稳也就捏着鼻子承认了他们的利益。

  “莫非陛下意在...他们?”

  扶苏伸手指向东南方,那里大致是魏国首都大梁的方向。他猛然想起,魏国的公子宁陵君魏咎并未处死,只是被贬为庶民。莫非这其中还有什么干系?

  “不!”

  赵寿摇头,目光望向扶苏,用手指点了点案台,公子的桌面上正摊着那日他亲自送来的舆图,“是他们!是圜阳、高奴、漆垣......”他将公子之前报过的十四个县重新再说了一遍。

  哈!

  扶苏内心一笑,自己想当然对了结果,但过程却是漏洞百出。

  但是赵寿却以为这不过是公子一番试探罢了,不然也不会在一开始就直指根由所在。

  既然绕回来了,扶苏再度问道:“赵伯,如何是好啊?”

  “可徐徐图之。”

  赵寿很是滑溜,亦将公子之前的方略再说了一遍,“公子说降呼衍氏,获牛、马无数,其可用于耕田。又令巧工制曲辕犁,农具具备矣。得此二物,可令自耕者不堕于天时。于是,梯田愈来多,则自耕者愈多,而佣耕者少。再择机遵诏而行,若有人不以军爵实田,连坐之。则民必告大户,而大户必弃田而自保。”

  “善。”

  扶苏点头称赞,这确实是他之前想要实施的韬略,但是始皇帝北巡在即,自己还有这么多时间吗?

  “上郡旧魏大户大多互有联姻,岂会坐视我等行抽薪之举?若其不从,又当如何?”

  “那便是正好!”赵寿言语中带上了杀伐之气,“公子所将三十万众可轻易弹压,而后双全。”

  所谓双全,就是正好将旧魏豪强们的土地用来授田,一举两得。

  “散兵游勇,自然不足为惧。可若是他们拥魏咎为王,以此为大义而反,又当如何?”扶苏用告诫的语气对其说道,“昌平君安抚楚民而被拥,反秦长达一年,若战事糜烂如此,我岂有推卸之责?”

  扶苏清楚自己不擅兵事,而且一旦有人起了反秦的苗头,恐怕会引起蝴蝶效应,其余各地也会群起而响应,到时便不好处理了。

  “赵伯可有双全之策?”

  “事事哪有两全,公子高看我了。”赵寿并不觉得事情会发展成那样,“公子切莫妄自菲薄,旧魏豪强不过蚍蜉,蚍蜉岂能撼象。”

  “蚍蜉确实无法撼象,可若其附于象之皮毛,又当如何?”

  扶苏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赵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跟上郡的豪强有过不少联姻,赵寿独子赵铭的正妻便是来自旧魏豪强的周氏。扶苏不清楚这里面有多少利益纠葛,但其存在便不得不防。

  “蚍蜉附之象,虽轻,象又怎会不知?”

  赵寿闻言一笑,公子知道赵氏作为上郡数一数二的望族,加之自己又是郡守,还与其联姻,怎会对旧魏豪强之事一无所知,定然有所了解。

  公子所想要的便是一份名单,一份亲近赵氏不会被清算的名单。

  但是,作为政治老手的赵寿知道此时当弃就弃,什么亲家,都不及公子之赖。

  “蚍蜉附象,犹如阴虱,大害不至,小害不止。若能祛除,象必如意。”

  “如此便好。”

  扶苏点点头知道了赵寿的意思。旋即说起了之前的事。

  “中车府令既然愿意举荐赵铭,赵伯何不同意?”

  抛开一些外因,扶苏单纯的觉得中书谒者令也算是个好差事,没必要纠结,自己也没必要对投靠之人管得太死。

  “赵伯所虑,我自知晓,大可任其为之,无论如何,我定不会计较。”

  “若是公子所请,臣自当遵从。”

  赵寿心里明白,这次大概是强留不住了,所以便顺了公子的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