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纯朴的牧羊人,却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大公无私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卜式,西汉时期的一位特殊历史人物,因“输财助边”和“牧羊治民”的事迹名垂青史,成为古代民间响应国家号召的典型代表。
卜式是河南郡人,最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里没啥背景,从小到大一直靠着种田、畜牧为生。卜式有一个弟弟,弟弟长大成人后,卜式就从家里搬出去,只带走一百多只羊,把田地、住宅、财物都留给弟弟,自己到山里牧羊。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已经繁衍至一千多只,他用卖羊的钱重新购买了田地、住宅。而他的弟弟由于经营不善,败光了家业,卜式又多次将家产分给弟弟。
就在卜式慢慢发达起来的这几年间,汉朝频繁地派兵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汉朝高层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推行盐铁官营;采用强制征税的办法,也就是“算緡”;对那些故意隐瞒财产,不按照规定税率纳税的人,用“告緡”的办法强制没收其财产;还大力向全国发出倡议,希望老百姓能捐一点钱,帮助前线打赢匈奴。所有的人都希望汉朝能够战胜匈奴,但同时大家都希望由别人买单,自己一分钱都不想出。可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是这种想法,朝廷拿什么去打匈奴呢?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卜式作为一个普通人,走到了历时舞台的中央。
和官员和富豪相比,卜式并不算一个有钱人,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他长年累月风餐露宿牧羊赚来的,但是得知国家打仗需要钱,他直接向朝廷上书,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半家产支援前线。汉武帝想这个人一定有所企图,便派了个使者来问卜式。使者问:“你想不想当官?”卜式回答:“我从小牧羊,不熟悉当官,不愿意。”使者又问:“那家里有冤情需要朝廷帮忙解决吗?”卜式回答:“我一向不与他人争执,同村的人谁家遇到困难,我总是借钱给他;谁做错了事,我就教导他;乡亲邻里都愿意听我的话,我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就纳闷了,问他:“那你为什么要捐献家产呢?卜式回答说:“讨伐匈奴,匹夫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都这样做,何愁匈奴不灭!”
看看人家,这是啥思想境界?!从古到今,愿意夸夸其谈,天天在纸上为国分忧,让别人为国家慷慨赴死的键盘侠,从来都是不计其数,但是当真的需要他们奉献,哪怕损害一点他们自身的利益时,他们就恨不得直接脱离汉朝,赶紧投降到匈奴那边去。和这种人相比,卜式的境界就高太多了,他真的是啥也不要,真的只是纯粹的想为国家奉献。如果从一个利己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卜式这样干,简直就是缺心眼!但千百年以来,恰恰是因为有很多像卜式这样的人,前赴后继,他们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整个国家。所以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才能传承数千年不断,而且越挫越勇,越战越强。
但卜式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以至于使者回去向汉武帝汇报后,武帝根本不敢相信有思想境界这么高的平民,便问丞相公孙弘。阴险狡诈的公孙弘更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操,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他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按照常理做事的人,不能把他们树为榜样,以此教化百姓,会乱了法度,请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武帝没有答复卜式。卜式第一次的无私捐献,就这样不了了之,他回到家乡,继续种田、放牧。
又过了一年多,匈奴浑邪王率领部众投降,国库要拿出大量金钱安置投降的匈奴,同时还要支付大批的贫民迁徙到朔南空虚之地的安置费,一时间财政非常紧张。卜式再次站了出来,他拿出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帮助政府安置迁徙的难民。河南太守按规定向武帝上报捐助者的名单,武帝看到卜式的名字,想起这不就是那个曾想捐献一半家产的人吗?便赐给卜式400人的更赋钱(指政府对应该服役却不愿意去服役的人征收的代役钱),但卜式又将这笔赏赐捐给政府,这下武帝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那接下来他会怎么做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