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基督教还没有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那么,一切就都不是问题。如果这两个宗教分裂了,那么,会选择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这个在教会分裂时期,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希腊东正教一员的大帝国,他们一定会为天主教庭所灭亡,毕竟,他们信仰不同。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RomanEmpire)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实际始于八世纪)。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军事上已经与古罗马大相径庭了,在罗马分裂东西之后,西罗马继承了古罗马的步兵方阵的战斗方式,而东罗马则开始尝试着以重骑兵代替步兵作为战斗主力。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拜占廷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廷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希腊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廷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廷的情况。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廷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廷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廷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廷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拜占庭之名原起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庭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
不得不说,拜占庭帝国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史诗般的血泪史!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是古希腊商业殖民城市拜占庭。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殖民者在连接黑海和地中海,划分欧亚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兴建了卡儿西顿城。几年后,他们又在对面修建了另一座城市,并以他们的首领柏扎斯(BYZAS)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拜占庭(BYZANTIUM)。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拜占庭在随后的数百年里在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古希腊历史之父HRODTODUS,历史学家TACITUS,地理学者TACITUS等诸多名人都对拜占庭做过详细描述。
但是在古罗马时代,拜占庭的发展却受到极大限制。公元194年,罗马皇帝SEPTIMIUSSEVERUS为报复该城居民支持他的死敌PESENNIUS,将它夷为平地,直到4世纪初,拜占庭仍然没有恢复过来。
可这时,罗马帝国刚刚经历了3世纪奴隶大起义,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帝国西部,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
而帝国东部却相对稳定,它的多种经济成分受到的冲击较小。隶农经济和农村公社经济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发展起来的东西方贸易更趋活跃,形成了以亚力山大和安条柯城为中心的国际商业贸易区。而原拜占庭的所在地由于控制了东南西北交通的汇聚点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优势提高了东部的政治地位,晚期的罗马皇帝越来越喜欢在帝国东部居住,DIOCKLETIAN就一直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的尼科米地亚城。
作为罗马帝国的杰出政治家皇帝CONSTANTINETHEGREAT充分意识到了帝国东部的重要性,并力排众议,在诸多城市中选中了拜占庭的原城址作为修建新都城的城址。公元324年CONSTANTINETHEGREAT发布了修建新罗马的命令。公元330年,新都初具规模。为了颂扬CONSTANTINETHEGREAT的功绩,新首都被命名为CONSTANTINOPLE。
作为都城的它坐落在山丘上,南临马尔马拉海,北靠黄金角海湾,东扼博斯普鲁斯海峡,西边俯瞰色雷斯平原,易守难攻,并且这里还是重要军事大道埃格南地亚和小亚细亚军事公路的汇合点,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对于君士坦丁堡,相信后世无数人都有所耳闻,都会心生向往之情,李泰这大唐魏王也是如此,因此,拜占庭国王波多力邀请李泰西行君士坦丁堡一游的建议,李泰可是心动不已,只可惜他当时还有重要事要做,否则,破罐子破摔之下,大不了再去西方玩个几年,在李世民离开人世前回去一趟就够了。
若非还有大唐皇位继承权等一系列问题,李泰还真是没有打算要真就一直在大唐长久呆着,喜欢四处游玩和旅游,这都已经成为李泰潜意识里的一个行为习惯快了,他,不是个可以坐得住和坐得久的人!
不过,李苔倒是对拜占庭帝国的一种东西挺感兴趣的。拜占庭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当阿拉伯人对富庶的君士坦丁堡垂涎三尺妄图攻破时,初始的进攻便是被拜占庭底火海军以这种希腊火被击退的,之后,拜占庭东帝国开始得到恢复。
回想拜占庭帝国的一些历史,李泰就觉得好笑。
公元1202年,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动员起的两万十字军战士和马匹装备在威尼斯会合,为了配合此次的东征行动,威尼斯人几乎忙碌了一整年,准备了大量的战船和数量庞大的粮草……这时却出了状况!按原先的约定十字军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装备费用,但此时十字军统领所能交付的金钱和约定该支付的数额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威尼斯船队便死活不肯开拔。
眼看时间耽搁,十字军将领急得跳脚,于是便要求与威尼斯总督协商。威尼斯总督丹多罗倒是痛快人,但会面时十字军将军们见到的却是个年过八旬的老盲人……这些将军们简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总督会是这么一个角色。总督很爽快地答应先做事后谈钱,附加条件则是要十字军带他一同起程,并顺路帮威尼斯收复几个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军们中计了,丹多罗总督另有谋划!
开拔后十字军实际上根本无法控制威尼斯船员,因为他们都只听总督的命令,丹多罗总督很随意地偏离原定路线,半途还接了个名叫亚历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后事情就更有趣了,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军护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会张开双臂欢迎我,而你们将得到更多的装备和支援,然后再去收复圣地!并且我的国家还将替你们偿清积欠威尼斯人的款项!”王子头头是道,总督连声附和,十字军将士们也动了心——早已听说君士坦丁堡黄金之城的大名,就当是乘机游览一番异国风情也是相当不错……而且还有眼前这王子关于装备和金钱的诱人许诺。于是,这支十字军完全偏离了预定的路线,庞大的船队驶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达,那个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号,张开双臂等着国人的“拥抱”;城上的群众也张开了双臂,可惜不是“拥抱”,而是冲他做鬼脸,放声嘲弄,用西红柿丢他!看来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但这下十字军将士们可恼了,怎么绕了那么大弯子,费了那么大周折,等来的却是这般狼狈的“欢迎仪式”?火冒三丈之余士兵们向城墙上射击泄愤,拜占庭军队一怒之下开炮打船,当场击伤数艘,船队被迫撤离岸边。这下可好了,不仅原先王子所说的装备和金钱成为空中的幻影,现在甚至连城也进不得,十字军将士们原先满怀的希望变成了极大的失望,他们暴跳如雷。在丹多罗总督“义愤填膺”的鼓动下,气昏了头的十字军居然决定强行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可是天大的冒险计划,要知道这座城市曾经历过比这些十字军强10倍的敌人围攻而屹立不倒!攻击开始,海军从海边试图抢滩,十字军2000骑兵则登陆市郊取陆路进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部阵抵抗。事情到了这里完全变了样,本该在巴勒斯坦圣地和回教徒作战的十字军如今却在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对手开打了。
拜占庭军防守严密,十字军死伤众多,连续数波强攻均毫无进展。丹多罗总督亲帅领航旗舰向滩头发起冲锋……只见总督在随从的搀扶下居然冒着箭雨亲自踏上滩头阵地,高举佩剑,大声呐喊。眼见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军战士们汹涌的士气从心中升起,一窝蜂地跟着冲上滩头,疯狂地冲击拜占庭军的防御工事,战况惨烈!历经数次冲锋,拜占庭防御阵地终于失守,于是……就象一个装满水的大桶底部被凿了个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军发疯般地涌入城市,竟连续击溃数批前来支援的拜占庭军!真是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