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91章 用唐文化直接影响非洲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008 2024-11-15 07:26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贝督因人各部落的生计艰难,除靠放骆驼等游牧活动外,还靠掠夺定居人口和过境商队,并且时常也彼此互相掠夺、仇杀,引起社会动荡。商路上的汉志地区有两座城市麦加和雅特里布,城市中定居的阿拉伯人主要经营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雅特里布有两个阿拉伯人部落和三个犹太人部落。麦加城则由阿拉伯人的古莱西部落控制,城中有一眼水源丰富的“渗渗泉”,还有一座方形的克尔白神庙,内供奉一黑色陨石和阿拉伯各部落的神。阿拉伯人信奉多神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神,但也承认最高的神天神。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朝觐克尔白神庙并在麦加进行贸易活动。

  阿拉伯北边的邻居是两个文明大国:一是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国,一是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人与其邻居相比是落后的,但并不闭塞,不断受到拜占廷和波斯文明和宗教的影响。也门地区早就有基督教堂和移民,雅特里布也早已存在犹太教,加上半岛已有通用的阿拉伯语,这就为一神教的宗教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不过,当波斯与拜占廷及其盟国埃塞俄比亚为争夺也门国际商路(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时,阿拉伯人就深受其害。525~570年,埃塞俄比亚占领商路南端的也门,575年波斯打败埃塞俄比亚,一直统治也门到628年。外族统治期间,也门的马里布水坝倒塌,农业荒芜。尤其是波斯统治时商路改走波斯湾,通过也门的商路衰败,这就使商路上靠过境贸易维持生计的部落陷于更加贫困的境地,阿拉伯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与危机之中。

  总之,自然条件的恶劣,阿拉伯人的穷困,商路的改变,部落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其结果,或者是阿拉伯人自相残杀,走向灭亡;或者是各部落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民族,一致对外,走出这不毛之地。那一位及其创立的宗教,把阿拉伯人引向了后一条路。

  最令李泰觉得有趣的是,阿拉伯人对外扩张的原因:一是宗教热情,二是贪婪之心。圣战的旗帜,既使阿拉伯人充满了宗教热情,也诱发了他们的贪婪之心。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最深刻的原因。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自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就写到:“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当腐朽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国不断溃败的时候,当阿拉伯贵族及普通士兵都获得大量战利品的时候,这种扩张就越发不可遏止了,只有他们自己的腐败才能停止他们扩张的步伐。

  ................

  从李泰的话中明白了阿拉伯为何发起,目的是什么,战斗力会因为宗教狂的爆发而达到什么地步,以及将来的危害之后,布兰三人惊得目瞪口呆,好久都合不拢嘴。

  终于,三人回过神来,心里大肆庆幸,自己真的选对了,让一个如此熟悉白衣大食,如此了解阿拉伯民族的大唐作为求救方,将他们作为盟国,让他们来帮助自己,这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再适合不过。萨珊波斯遇上了李泰,确实是大幸啊!

  事实确实如此,还有谁比李泰更了解阿拉伯人的能力,想要抑制他们,除了内部的腐朽、分裂、矛盾,那就只有依赖大唐,但大唐太远。所以李泰才会将拜占庭、波斯联合,提出还埃及自由,另外,他也希望西突厥能放聪明些,不要拖自己等人的后退。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佛教虽产生于古典时期,但其广泛传播却都是在中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中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宗教的产生和一系列宗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塞尔柱帝国,四大汗国,帖木尔帝国,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从而形成了以中东为中心的、从东欧到中亚和南亚的*,形成了一个宗文化圈。

  宗教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632~750年,首先传遍中东,然后向西传到北非、西班牙,向东传到中亚。其中还包括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如西西里、科西嘉、塞浦路斯等。第二阶段从1000~1500年,传入印度、东南亚和黑非洲,使印度洋成为阿拉伯保护区。

  要抑制白衣大食,不光得从军事上,还能在宗教上进行相应的反击、改革等。李泰一直联络丝绸之路上的宗教,目的在于对抗宗教。可惜,当他来到萨珊波斯后,他突然发现,能守住未被宗教化的中亚部分就已经很不错了,真想与宗教狂抗衡,难!

  作为世界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宗教的产生,必然要反映阿拉伯人的宗教社会特点,不如此,不会为阿拉伯人所容;同时,它必然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观念和教义,不如此,不会团结起阿拉伯人;而宗教既由那一位创立,它又必然带有其个人色彩。

  阿拉伯人好激动,易急躁,厌恶纪律,不愿听命令,但愿意接受劝告,宗教在心理上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自制力;同时,宗教还发出了“圣战”的号召,它对战斗者许以战利品,对战亡者许以有许多物质享受的天堂。这样,它既弥补了阿拉伯人的不足,又符合了阿拉伯人的习惯,从而把阿拉伯人团结在宗的旗帜下。627年,麦加人联合了贝督因人十余个部落,组成一支一万人的同盟军,包围了麦地那.那一位听从了部下一个波斯人的建议,掘壕据守,坚持不出。此被称为“壕沟之战”。壕沟之战的胜利,被认为是天神保佑的结果,使贝督因部落纷纷皈依宗教,连麦加的古莱西贵族也认为不能消灭那一位及其新教势力。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是以教立国的结果。宗教为阿拉伯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武器,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形式。可以说,没有宗教,就没有阿拉伯国家。

  据20世纪九十年代统计,全世界52亿人口中各种宗教徒约有35~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0%~79%;其中基督徒约1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宗教徒约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7.8%。世界三大阿拉伯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但对国际政治影响最大的还是阿拉伯国家,亚非参加阿拉伯联盟的有20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1.5亿。中国阿拉伯约一千五百万人,主要是十个少数民族(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佛教影响下的民族喜静,厌恶战争,而宗教则恰恰相反。故而当宗教将波斯同化后向东,佛教一路溃败,仅能龟缩回大唐,真是笑话,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很多一部分信徒都是中国人,而东南亚则是宗教未能发展到。若是大唐玄宗年间未能抵挡住黑衣大食地进攻,那么,佛教早就退出大唐或从中国境内消失了吧。而能与宗教对抗的则是基督教。十字军的东征就说明了这点,在东方,强盛的大唐龟缩不进,只顾着守住先祖的基业,结果却是一败再败,大好局面都给败家子败光了。而欧洲教廷下的国家,他们却组织起反抗阿拉伯人的东征,为了丝绸之路,为了驱逐阿拉伯人,为了将阿拉伯赶出欧洲,向东南出征,甚至一度占领阿拉伯统治的一些地区。尤其可以看出,不管是信奉耶苏的基督教,还是信奉天神的宗教,基督教徒和先知的传人都曾强大无比,相对的则是信奉佛教的华夏,他却一直在变弱。阿拉伯人可以通过宗教形式于20世纪独立,华夏人却只能依靠自身对抗侵略者而独立,为此,一位伟人还曾灭佛,确实,佛教不适合华夏。

  要想维持一种亚欧大陆的平衡,李泰设想通过波斯作为缓冲地带,让宗教无法向东发展,让中东、远东地区没有阿拉伯出现,让阿拉伯人无法到那。毕竟,一旦阿拉伯人打到远东,那么大唐的先进科技又将被带往西方了,一方面他李泰要促使东方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另一方面要限制东方先进文化流传去西方,即便要流传,那也该是落后的文化,况且中世纪的欧洲十分黑暗,大不了与教廷取得联系,与东方丝绸之路的物资换取其视为异端邪说的人和典籍好了。反正当时的教廷有绝对实力统治思想,也限制文明地发展。

  在远东等地融合各宗教所长,但能否改革一个最好的宗教,李泰看中的是传播古希腊典籍的景教。当然也可以重新创立一个新的宗教,不过,在中东地区可能还行,但到了远东,尤其是华夏,可能很难。

  ...............

  闭上眼睛,深吸口气,在布兰三人奇怪的眼神中淡淡道,“要想限制宗教向东发展,想让波斯民众不会阿拉伯化,那就改革宗教吧,不仅是你们的袄教,在波斯以东的佛教、景教等都该进行改革,或者联合一起发展,否则你们只能躲入大唐,却永远别妄图复国,只能做亡国之人,流落大唐安享晚年。不过,到了那时候,即便大唐没人看不起你们,你们自己会好意思安心过日子吗?原先强盛的萨珊波斯,被一个曾经被自己欺负过的落后民族灭亡,连自己的文化、宗教都无法保留,自己还要躲入大唐避难,你们自己愿意看到吗?当别人强大时,你们停下脚步等待他们,当别人超越你们时,你们还在内乱,当别人灭亡你们时,你们会如何呢?怪自己无能,还是衷心赞叹敌人强大胜过自己,不是自己能抵抗的,将希望寄托于大唐,大唐若不救,那就又为自己找到借口,不是自己不救自己的民众,而是连大唐都无能为力,那就更不是自己的能力范围吗?”

  将李泰的话翻译一遍,三人沉吟一会,布兰首先开口,“魏王说得对,若是不做些什么,我绝对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我们接下来会细心同殿下学习,希望可以通过了解白衣大食,连得出对抗他们的方法,就是不能,也要保留自己的文化,我布兰是不甘于当亡国之人的”

  巴赫曼与鲁斯塔姆都都表达了对李泰的谢意,若非李泰提醒,他们还是处于一味地抵抗,不会想着去了解对方,不会想着自己什么地方比不上对方。他们仅是拼命抵抗,若是失败也只会投降或逃往大唐,现在他们开始重视双方的战争,这不单是战争那么简单了,这是民族、宗教、文化的冲撞,这场战争意义重大。能守住,他们就不会被同化,若是失败,他们的民族将失去自我意识。

  正当李泰在波斯与布兰等人商谈时,李恪在一处古堡跳望东方,“四弟啊,你若是再不前来,你三哥我都快成阿拉伯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