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川想要的从来都不是什么高官厚禄,他要的就是为先祖李为先平冤昭雪。在此次朝会之前,李隆齐还特意找到李子川,询问其想要的赏赐,但李子川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惟愿秦王殿下不改初心。”
至于为李为先平冤昭雪,虽说现在秦王李隆齐乃是帝国的实际掌权者,但毕竟刚刚上位,一切都要徐徐图之。要是直接不顾及李隆裕和先代帝王的颜面强行为李为先平反,那么一定会遭受到朝臣们的反对的。
为了保险起见,这一切都要等李隆齐真正登基之后才能办得到。
京都的朝堂在重新安排官员,而北方的战事也随着薛文远的到来加速进行。当得知薛文远即将赴任安东都护府大都督之后,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朗声大笑。
看着眼前英勇俊朗的薛文远,郭子仪淡淡地说道:“薛大都督放心,老夫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光弼也是拱手笑道:“薛将军如今成为了安东都护府的大都督,可见秦王的胸襟与眼光是何等的卓著。”
薛文远三十多岁,李光弼也是三十多岁。不过论起战功,李光弼自幼便跟在郭子仪的身边,对于西域诸国也是屡屡出兵立下奇功,这才逐渐的提拔为小都护府都督的职位。
而薛文远,只是在先前对抗胡绝人南下的战役中有着一些不错的表现。与李光弼相比,战功实在拿不出手。
而现在秦王将薛文远安排到了安东都护府担任大都督一职,可见秦王对他的器重和希望。李光弼能看得出来,郭子仪更能看得出来。
与其郭子仪与李光弼讨伐奄奄一息的史思明,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将功劳送给薛文远。如此一来,不仅对秦王那里有好的交代,更是结交了薛文远这个未来的名将,何乐而不为呢?
这也多亏郭子仪与李光弼胸怀坦荡,也多亏了秦王对郭、李二人的信任,否则,为了争夺北方的军权,这三个人也必定会内部厮杀,搞不好就又是一起叛乱。
秦王的安排自然有秦王的深意,郭子仪与李光弼不是傻子,自从得知秦王回到京都掌控朝中局势开始,他们就看到了有朝一日以为明主继位的场面。
大军整顿三日,郭子仪便下达了出兵的命令。命李光弼率领五万大军佯攻史思明西侧防御,命薛文远率领一万精骑兵绕道辽西郡,从侧后方突袭史思明。另外,又派遣三万部众从小路绕过北平郡,来到了帝国与高之丽接壤的平原地带。而郭子仪则是率领主力军团向北平郡开拔。
如此,几路兵马齐头并进。
不过,此时的史思明却没有想到,凭借他手上仅有的八万将士根本就不够阻挡这一次帝国朝廷大军的攻击。
为了抵挡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团攻击,史思明一方面坚壁清野,坚守北平郡,另一方面则派人前往胡绝人土路利厥部落皇庭求援。
有了赏赐胡绝人配合安庆山攻打帝国从而被比邻的科尔米娜部落突袭,土路利厥部落就暂时没了南下的心思。他们知道,科尔米娜对自己依旧是虎视眈眈,上一次要不是那十万铁骑回撤及时,恐怕土路利厥的领地将大幅度缩水。
所以,对于这一次史思明的求援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史思明无奈,只好独自承受着帝国勇士们的怒火。
经过三天大战,李光弼逐步吞食掉史思明的西侧防线,再加上郭子仪每日十二时辰不间断的轮番攻城,史思明无奈,只好率领五万部众继续东北方向撤退。
但史思明也知道,一味的逃跑根本就是无济于事,在求援无果之后,史思明的眼睛放在了与帝国接壤的高之丽上。
高之丽一直都是帝国的属国,但随着东汉末年朝廷式微,也就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掌控,独立了出去。
后来帝国建国初期,太宗皇帝亲帅大军讨伐高之丽,连续三次都因为最后的功亏一篑导致无法完全收复高之丽。直到先帝年轻之时,亲征的同时与刘仁轨水陆两方向大军开拔高之丽,从而一举让高之丽再次臣服,刘仁轨也由此名震帝国。
对于高之丽来说,他们既崇拜帝国的繁荣富庶,也对帝国的掌控阳奉阴违,骨子里的反叛情怀一直都没有消减。此次安史之乱爆发,原本想趁火打劫的高之丽正准备出兵,却没想到自家的国王在这个时候驾崩,皇位的争夺阻挠了国家的开疆拓土。
而如今,高之丽逐渐稳定下来。
看着史思明送来的求援信件,高之丽举国上下都认为时机已到,正是给帝国迎头痛击的绝佳时刻。却在筹备军粮物资的时候,发现在边疆地区,正有三万精骑兵对他们虎视眈眈。
之前差点亡国的惧色再次浮现在了高之丽人的脸上,出兵大计也暂停了下来。
北方大军行动迅速,逐渐收复史思明占领的地区,而这也使得郭子仪不得不对李子川高看一眼。据说,秦王在冀州的时候,是李子川安排所有守城军民逐步后撤,这看似逃跑的行径却暗暗的为帝国积蓄了足够反攻的力量。
平原县的十余万精锐士兵,就是最好的证明!
七日之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将史思明困在了辽西郡,而此时的史思明,已经被消耗得只剩下不到三万人。
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咄咄逼人的气焰,史思明根本就是无计可施。原以为自己是一员当世的名将,却没想到每次遭遇李光弼都束手无策,以至于有了今天的局面。
“将军,干脆咱们跑到土路利厥吧!”一个副将说道。
“你以为到了那里咱们就能东山再起吗?那些野蛮人,肯定会羞辱我们的。”史思明对时局看的清楚,知道就算到了土路利厥也只有寄人篱下的地步。
“既然如此,干脆我们投降吧。”史思明说着,眼神扫过军中众将,将所有军官的表情收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