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成了朱元璋亲孙子

第74章 最本质的,还是得质量过关

  朱焕曾经说过。

  免费,是为了吸引人来。

  一人一份,是为了增加广度。

  元老二曾经问过他,既然想赚钱,一开始就收费岂不是赚的更多。

  但朱焕笑而不语。

  元老二虽然不懂。

  但还是听了朱焕的话。

  那士子只能道:“这样啊?那你在这别走,我多去叫几个朋友来。”

  他的朋友一听。

  免费的啊,不要白不要。

  于是纷纷前来,一人拿了一份。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纷纷扬扬挤过来的人都快要把元老二淹没了。

  本来朱焕估计的是傍晚时分加印。

  结果这只是到晌午时分。

  闫良玉就接到了通知加印的消息。

  “这不是我听错了吧?”

  闫良玉一边嘀咕着,一边加快了手速。

  一天下来,以闫良玉为代表的所有人手都要断了。

  但是在朱焕家当差,与旁人不同。

  朱焕实行的是“多劳多得”制度。

  也就是说,只要多干,就有更多的钱拿。

  因此,一堆人干得热火朝天,毫无怨言。

  “散了散了,书坊打烊了。”

  “明天?明天会印制第二期。”

  “第一期没买到,会不会重印,这……”

  这话,元老二还真的不知道啊。

  还好,就在这时,朱焕走了过来,替他回答道:“暂时不会。”

  在众人焦急的声音中,他礼貌地关上了店门。

  元老二挠了挠头问:“东家,这为何说不加印啊?这不是还有很多人想买,这都是行走的银子啊!”

  朱焕笑。

  他嘴上说不加印,就真的不加印了吗?

  身为消费主义下的现代人,他最懂什么叫饥饿营销了。

  先说不会加印,加大很多人的懊悔心理。

  再以“回馈粉丝”为由,推出“重印版”。

  绝对卖得比当初还多!

  不过,这得等之后再说。

  而且,无论什么样的营销手段。

  最本质的,还是得质量过关。

  ……

  已经有无数人在期待第二期报纸。

  最终,在众人的千呼百应下,第二期“朱家日报”终于印发了。

  与第一期相比,第二期增加了解缙的文章。

  这是朱焕亲自去请了解缙,请他做出来的文章。

  解缙是朱焕第一位认识的、诚心佩服的大儒。

  有他这位大儒在,无数读书人立即争先恐后地抢着报纸买。

  至于其他人,虽然对四书五经没有什么兴趣。

  但耐不住他们昨天被第一期三国演义的故事牵扯着好奇心。

  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所以,第二期报纸虽然收了费,但却比第一期报纸还要火爆。

  元老二望着排得不见首尾的队伍,张大了嘴巴。

  “我还以为收费以后,看报的人会大大减少。”

  “这怎么还比第一天还火爆了。”

  何闯道:“因为质量才是硬道理,咱们东家做出的东西质量够硬,自然吸引了无数人争相购买。”

  而元老二若有所思。

  他总算是知道,为什么朱焕一开始要推出“免费”的第一期了。

  罗贯中随朱焕一起到街上各处去转转。

  看着街头巷尾哄抢“朱家日报”的景象。

  心中十分感慨。

  “还是朱小郎君有办法。”

  “咱明明是一篇不登大雅之堂的浅薄小说,却在朱小郎君的帮助下,整个应天府快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朱焕摇头道:“这其实都是先生的功劳。若不是有先生的小说引人入胜,立意深刻,也不会有这样多的人买单。”

  罗贯中向朱焕拱手道:“朱小郎君,您可千万别这么说,老朽若是千里马,您就是发现老朽的伯乐,没有您,老朽一无所有。”

  朱焕笑道:“您都说了是千里马与伯乐,那自然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不过……”

  “不过什么?”

  “先生是醉心于文学之人,不过我还是得与先生谈一谈铜臭味的事情。毕竟朱家日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你我二人的努力都分不开。我想要以千字二十两的价格支付先生的文章,先生意下如何?”

  朱焕这段话让罗贯中一脸茫然。

  “朱家日报不是小郎君你的吗?和老朽有什么关系?”

  朱焕默默地扶额。

  也就是他这个现代人这样有版权意识了。

  要是换了个黑心点的商家。

  分分钟把罗贯中该有的利益都吃干抹净了。

  “总之先生值得这些钱,请先生拿着吧。”

  “之后的茶馆说书权,戏剧改编权,也一并包含在内了。”

  现代有电视剧、有声剧。

  他朱焕就不能搞起来吗?

  有罗贯中在,那不是吊打现代那些娱乐化的编剧吗?

  罗贯中虽然不知道朱焕在说什么。

  但也相信朱焕不会骗他。

  再加上朱焕执意要他拿着那些钱。

  没有办法,也只得收下了。

  “朱家日报”如此出名,连宫里头的朱允炆都听说了这件事情。

  朱允炆本等着听朱焕刻印失败、赔得连裤衩都不剩的消息。

  结果等来的又是他辉煌的成功。

  真是气得他嘴巴都歪了。

  偏偏黄子澄还要他临摹那“朱家日报”上的字体,说这样的字体美观、整齐,不少名家都赞不绝口,若是学成了,对将来的写作很有帮助。

  朱允炆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写着,一边充满怨言地问黄子澄:“夫子,为何那书坊到了朱焕手里,就能起死回生呢?”

  黄子澄想到这件事,也气得半死。

  他就不懂了。

  朱焕就一个商业贱籍。

  制盐这种经商之事比自己做得好也就罢了。

  连经营书坊都……

  这样下去,他还怎么自称自己是大儒?

  但黄子澄是最要面子的,更不可能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这么承认了,只能冷哼一声道:“运气好罢了。”

  “学生想,估计是那宋体字给了他不少好处。不然,连先生都经营不好的书坊,他一介村夫,又如何能经营得好。”

  这句话中听,黄子澄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些。

  “定是如此。不过这宋体字,他是从何处寻得的呢?难道是罗贯中?”

  朱允炆想了想,笃定地摇头道:“绝无可能!学生曾经看过那罗贯中的手稿,不是这样的字体。”

  那就怪了。

  这字体到底是哪来的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