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受教了
朱焕不说倒无所谓。
只可怜解缙都要被他急死了。
他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少年到底有怎样深刻的见解。
“小郎君,你不妨直言。老夫以名节起誓,绝不会乱嚼舌根!”
对于读书人来说。
能以名节起誓,绝对的难得。
所以朱焕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准备如实说出。
因为朱元璋海禁的政策。
大明的海上国力一直十分落后。
但大明重孝道,自洪武皇帝下达此命令来,后代也一直没有人敢破他的决定。
只是……
朱焕最终还是开口了。
“当今圣上下达海禁之令,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
“一方面,明朝建国伊始,日本趁中国未定,经常掠夺资源。另一方面,元朝余孽未彻底清除,盘踞沿海岛屿,时刻蠢蠢欲动着,既想要在国内培养羽翼,又想要勾结海寇造成动乱,扰我大明根基。两种缘由交织,此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必须彻底掐灭其根源,所以我要说,这海禁之令,下得很对!”
解缙连连点头。
就连原本站在外面的朱元璋。
都不知何时已经挪到了门口。
贴着这破旧的小木门听着。
那模样。
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朱焕根本就不知道朱元璋就在外面。
他继续说道:“洪武十七年后,圣上颁布了新的法令: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这道旨令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下的,我想解学士应该比我更清楚。”
解缙陷入了沉思。
坦白讲,他并不清楚!
但靠着门听着这一切的朱元璋。
却是虎躯一震。
当时,正是胡惟庸案发生的时候。
当时查出胡惟庸为了利益私通倭寇,朱元璋才进一步加紧了海禁的措施。
这件事情十分敏感,上下讳莫如深,解缙不知情也正常。
但朱焕是怎么知道的?
他身在皇宫之外。
却能以平民之身,猜到这些相当于是最高机密的事情。
这思维不可谓不敏锐!
这见解不可谓不有深度!
朱元璋和解缙本来都以为朱焕只能胡说一番。
或者是些最浅薄的套话。
没想到这小子竟给了他们如此惊喜!
朱元璋的嘴巴已经快要咧到了耳后根。
行!
那他就继续听听。
看看这小子的嘴里。
到底还能吐出什么石破天惊之语!
朱焕见解缙都陷入了沉思。
淡淡一笑道。
“解学士不知道也无妨,且听我继续往下说。”
解缙一愣,继而催促:“快说快说!”
连他都没有发现。
不知不觉间。
他和朱焕的身份,已经调了个位置。
他反倒成了穷追不舍的那个了。
朱焕继续道:“两年前,皇上又颁布了一道谕旨,上以国朝金银、铜钱、火药、兵器等物禁止出番。”
“这是写在表层的话,人人都能够看得到。”
“但先生认为,皇上没有写出来的真正意思,究竟是什么?”
解缙皱眉思考了许久。
一无所获。
只能一拱手,谦虚地道:“愿闻其详。”
要是让他人看到这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
竟然在一个年纪轻轻的商籍少年面前拱手赐教。
还不得以为自己眼睛出了问题。
只有站在外面的朱元璋气得捶胸顿足。
蠢货,蠢货!!
连一个孩子都看得明白的事情。
你一个翰林学士竟然看不明白?!
咱这没写出来的那层意思是。
虽然金银、铜钱、火药、兵器等物禁止出番。
但别的还是可以出番的!
比如丝绸、瓷器等。
干嘛。
咱不要赚钱的吗?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解缙。
有些事情,他是身为人臣不敢想,才导致的糊涂。
但朱元璋却得站在大明领头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朱焕能想到连解缙都想不到的一层。
直接琢磨出了朱元璋的心思。
只能说,他的思维缜密到了惊人的地步。
才会把各种角度都考虑到了。
果然。
屋内的朱焕道:“在下斗胆揣度圣意,皇上的意思是,丝绸、茶叶、瓷器,都是可以向外出口、以此赚钱的。”
解缙眼睛一亮:“受教了。”
对啊。
皇上的心思,他怎么之前就从未猜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