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燧发枪的威力
后面那些大臣的表情,秦禄可以说是看了一个清清楚楚。
在里面最为显眼的就是和珅还有王莽这两个家伙,和珅脸上那是一脸的期待,而王莽则是战战兢兢地看向这边。
再有就是那些去年才升上来的官员,脸上的表情更是复杂,有的期待,有的恐惧,有的则是观望着自己身边人脸上的表情。
而那两个站在最外围的外国使臣的表情,最是让秦禄觉得好笑。
这两个明明是使臣,站在大秦的官员身边,却像是两只鹌鹑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心底的畏惧胆怯。
“各位爱卿!”
秦禄开口了。
“今日把你们叫到这里来,是为了让你们看一看,咱们大秦最新研制出来的武器,这种武器名叫燧发枪,朕决意给它取名——大秦01!”
“或许在你们看来,这东西不过就是一根木头把子上面安了一个烧火筒,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东西一经问世,以后就是再厉害的武林高手,在大秦01 的面前,也走不过一个回合!”
说到这,秦禄笑了一下。
他突然想到了雨化田,那个武功极高的家伙。
若是这家伙现在在这里,他倒是可以试验一下,究竟是大秦01 厉害,还是雨化田的武功更厉害。
“陛下!速速演示一番,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是呀陛下,这东西如此厉害,我们都想尽快的饱一饱眼福!”
大臣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这东西是不是有秦禄说的那么厉害。
秦禄已经在这里试上几次了,由于他自身加成,武学盖世,所以他打出去的子弹,都是一枪一个准。
麻溜地把子弹上膛,秦禄举起了那一把燧发枪,闭上一只眼,朝着一百米以外的那一个涂了红色的圆形木靶子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清脆的响声。
大臣们还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那靶子上已经多出来了一个不小的洞。
“我的老天爷!”
“这东西射速竟然如此之快!”
一个大臣忽然察觉到了那靶子上的小孔多了一个,只在一瞬间他就明白这东西的恐怖之处了。
“这真是神物!”
他这么一说,大臣们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这一下,他们都惊呆了。
伴随着一声脆响,靶子已经不堪这么一枪,直接被打得飞出去一块。
秦禄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把枪收了起来,然后潇洒离去。
在他身后,那些大臣急火火朝着那一块靶子冲了过去。
“娘的,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武林高手手里的飞镖!要是想要杀人,只需要拿着这东西朝着人来一下,打死一个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正解!”
“但是那需要练多久?这武器猜才出来多长时间,陛下已经能用这东西在百米以外打烂这靶子,你们想一想吧!”
“以后估计大头兵都不需要训练,弓箭手也要退出战争,登上战场的将会是这一种恐怖的东西!”
“还有!咱们大秦那一种‘天雷!’以及那种‘火油!’这些物件,兵部可都是一清二楚的!”
众位大臣把话说到这里,一道道目光都开始在这里搜寻兵部的官员。
但是他们失策了。
这一次的集会,兵部一个官员也没有来!
“哎,这太正常了,兵部的人造出来的东西,他们还会好奇?”
“哪里像咱们,一个个就这么被陛下叫来观摩新武器!”
说到这里,鄙视的目光开始转移了。
“就是不知道以后大秦会往哪里扩张呢?”
一个官员突然提了一嘴。
这些官员像是一起想到了什么,目光就这么一下子转移到了两个前来参观的使臣身上。
“安南国可以尽管放心,你们那里距离咸阳太远,大秦是不会去的!”
“对对!”
大臣们可着劲安慰安南国的使臣道。
观摩完毕,大臣们陆续离开了这里,把空荡荡的场地留给了安南国还有大理两个小小的藩属国使臣。
两人对视一眼,相互点点头。
或许是心有灵犀,他们两个认为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是不要来掺和的好。
毕竟太伤人自尊了!
另一边。
秦禄正坐在一条长椅上,看着李春拿出来一副东西。
“陛下,这是咱们兵部新弄出来的度量衡,你看看,精细度都很不错!”李春把东西一样样摆开,眼中带着希冀的目光。
秦禄笑了一下。
“这东西你们自己看着办,反正以后研究用到的东西,一定要精细化处理,不然的话容易影响质量!”
秦禄再一次叮嘱道。
秦禄说完这一句话,把那一把大秦01递给了李春。
“这一次做的不错,朕提拔你做兵部的左侍郎,至于兵部尚书,还需要再等等!”
不是秦禄不想升他做兵部尚书,而是现在没有空缺,这一点,李春也很明白。
仅仅一个兵部侍郎,已经足够他欣喜不已了。
“谢陛下隆恩!”
“臣一定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闻言,秦禄摆摆手。
‘这话不用说,你现在就是想要逃离朕的掌控也不行了,你掌握着大秦现在最高级的机密,朕不会轻易让你离开咸阳的。’
“不过你放心,朕也会保护你的安全。若是出现什么意外,你的身后事,朕不会不管的。”
秦禄这一番话,说的李春激动的心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陛下请放心,臣万万不会背叛陛下!”
“若是有人想要获取机密,臣知道该怎么做!”
李春说完,躬身行礼告退。
“把这个拿去,全国推行使用!”
秦禄看着桌子上的那一套度量衡,叫来了一旁候着的小桂子。
“喏!”
小桂子可以感觉的出来,大秦01 的问世,让自己面前的陛下变得更加的威严不容侵犯。
这一场新武器观摩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开去。
然后在咸阳城的那些突厥人一个个都活跃了起来。
当这一条消息还没有传到雍虞闾的耳朵里的时候,另一条消息先到了。
张邦昌的粮食筹集好了,已经从咸阳出发,运往大秦和突厥的边境,而他则需要做好准备,迎接这即将属于他的十万石粮食。
雍虞闾不知道的是,这粮食里面其实不光光是粮食这么简单。
一张巨大的网已经张开,而这一批粮食,就是这网中醉人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