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元宵诗会
东京民生银行开业三天,存款就超过1200万贯,来存款的人多半是看中议员的头衔和苏轼的诗词作品。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存了1万贯钱,钱是从皇上赵籍给的彩礼中拿出来的。李格非一直想收藏恩师苏轼亲笔写的诗作《题西林壁》,但他又不好意思开口。正好银行存款赠送苏轼的诗词。于是李格非和女儿李清照商量,存1万贯收藏恩师的诗作。
李格非看着恩师苏轼的诗作入神,李清照摇晃着李格非的胳膊道:“爹爹,明天就是元宵佳节,晚上记得带上我去看花灯。”
李格非道:“也罢!这是爹爹最后一次带你出去看灯会了。等你嫁入皇宫,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在民间赏花灯了。”
次日,元宵佳节。东京城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寺庙外的集市上有傀儡戏、舞剑、杂耍等各类表演,有许多卖丝织品、珠宝以及古玩、字画和书籍的生意人。寺内的大殿前设乐棚,有皇家乐队演奏,供众人观赏。
晚上,迎来了元宵节的高潮:赏花灯。五颜六色的花灯犹如彩虹一样绚丽多彩。李格非陪着女儿李清照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各色花灯。前面挤满了人群,不时传来阵阵叫好之声。李清照挤入人群,踮起脚尖观看,只见舞台中央写着四个字“元宵诗会”。
舞台上的主持者是个白净书生,只听他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文人学子,本次元宵诗会以‘元宵节’为主题,请大家赋诗作词。苏门词人周邦彦周老是本次诗会的评委,如果谁得到周老的认可,荣获诗魁,那么他将获得一锭银子和五彩琉璃作为奖励。”
围观群众之中,有个似乎懂行的人说道:“这个五彩琉璃乃西域所产,至少值十两金子。”
现场的文人学子看着晶莹剔透的五彩琉璃,都露出了渴望的眼神,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赋诗作词。
其实那个五彩琉璃并非西域所产,乃是工部制造库生产出来的玻璃工艺品。自从赵籍亲政后,他就召集工部的能工巧匠研究发明玻璃。玻璃的烧制配方,在后世只要认真学过高中物理的学生,都是知道的。不过,赵籍只记得烧制玻璃,需要生石灰和纯碱和石英砂,至于具体的比例,实在想不起来了。为了将这个比例弄出来,整整七天的时间,赵籍带领一群能工巧匠,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化学知识,硬是将这个比例推理出来:一份生石灰,一份半纯碱,七份半石英砂。按照这个比例,将这三样东西放在一起烧制,当温度达到八百度的时候,就可以出炉了。所以,烧制玻璃,最大的难点不是配方,而是没有温度计,所以这个火候的掌握是最难的。这就需要这些大匠通过积累的经验自己去摸索估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经过半年多得研究,工部制造库终于生产出100余件美轮美奂的玻璃工艺品。在这个时代,玻璃工艺品堪比珍珠宝石一样珍贵,但成本低的甚至可以直接忽略材料,只剩下人工。而玻璃不管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房屋窗户,还是一些工艺奢侈品,都会为大宋国库带来巨大的利润。
这次的元宵诗会,表面上是民间组织的,实际上是半官方性质。舞台搭建的费用是鸳鸯火锅店赞助的,舞台中央除了有“元宵诗会”四个大字,还有一行稍微小一点的字:“不慕神仙慕鸳鸯,鸳鸯火锅欢迎你!”而苏门词人周邦彦重返朝廷不足两个月,经他的恩师资政院副议长苏轼推荐,现任资政院议员。受苏轼的委托,周邦彦担任本次诗会的评委。而本次诗会的两个奖励品均来自工部赞助。所以说这次的元宵诗会属于半官方性质。
这时候,有个学子模样的青年登上舞台,提笔赋诗。顷刻间,青年写好,念了一遍:“明月春风两相和,流光溢彩醉清波。东家小子西邻女,戏逐灯笼笑满坡。”
“好诗,好诗!”周围有人拍手叫好道。
周邦彦没有评价,毕竟这是今晚的第一首诗,没有比较的诗作,难以说好或说坏。平心而论,这只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中等诗作。
李清照却不屑一顾,暗自嘀咕道:“这是什么好诗,最多算一首打油诗而已,难登大雅之堂。”
又有一个青年才俊登台,提笔赋诗。写完后,青年自信地念道:“十里宫灯字谜藏,银花火树满天光。游龙降福元宵夜,雨顺风调稻米香。”
“好诗,好诗!”周围又有人拍手叫好道。吃瓜群众哪里能分出什么好诗,最多是看个热闹而已。
青年道:“晚生乃太学生赵明诚,请周老前辈指点一二。”
此时的赵籍,也站在人群之中,暗道:“没想到他就是赵明诚,李清照前世的丈夫。只可惜今生的李清照不再属于他,是属于朕。”
不远处的李清照听到赵明诚自报家门,不屑地说道:“就差说他爹是吏部尚书赵挺之了,想以官压人,以权谋私。假如一会儿我登场,就说小女李清照,家父学部侍郎李格非,请周老前辈指点一二。”
李格非批评道:“不许胡闹!”
周邦彦刚回东京,哪里知道赵明诚是吏部尚书赵挺之的儿子。即使知道了,以周邦彦的秉性不会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这也是苏轼选他当评委的原因。此时,台上的周邦彦站起身道:“这两首诗均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不同的是前一首诗写的是孩童嬉戏,后一首写的是舞龙表演,且祝福大宋风调雨顺,格调稍微比前一首高一点,但都是中等诗作,并非上乘之作。”
不多时,又有几个文人学子登台赋诗,但周邦彦都摇头,表示并非上乘之作,还欠火候。于是有人发牢骚问道:“周老先生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今夜究竟还选不选诗魁了?”
周邦彦一脸严肃道:“宁缺毋滥,宁缺毋滥!”
舞台上的白净书生出来圆场道:“好饭不怕晚,后来者终有好诗词。假如水平都差不多,矮子里面拔高个,诗魁肯定要评选出来的。”
“俗话说的好,巾帼不让须眉。既然男的写不出好诗词,不妨让小女子一试。”这时候一个面若桃花、身如杨柳的貌美女子走上了舞台。
众人暗道:“这位女子是谁,竟然敢在元宵诗会上挑战天下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