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长孙冲:亏死那个李想
长孙冲与郑海正在谈论着《长安晚报》。
“长孙兄弟,我已经让人查过了,最近一期的《大唐日报》,虽然在长安城里已经售出了上万份,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
“是吗?怎么说?”
长孙冲听说了这件事情,想着自己家的《长安晚报》只印了一千份,还没卖完,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现在听郑海这么一说,顿时来了兴趣。
“《大唐日报》一文钱一份,算上纸张、印刷、作者和报童的报酬,长安城里一份报纸最少也要亏两个铜板。这两个铜板看似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两个铜板?这个损失和长安晚报差不多,但他们的销量是我们的十倍以上,亏损的数量是我们的十倍。”
长孙冲终于找到了一个让他高兴的理由。
“呵呵,这也就是长安城而已,听说燕王府还派人把《大唐日报》送到了关中道、洛阳等地。每一份报纸,光是运费就需要两文钱以上。”
郑海根本看不清李想在做什么。
他虽然支持渭水书院跟着走,但也不会全力投入的。
“这个李想,是不是太有钱了?这么亏本的卖报纸,能有什么用?难不成他还想趁机图谋什么?”
长孙冲也是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李想在做什么。
“不知道,不过这份报纸是公开发行的,他想要做什么,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
……
这段时间,天香阁有了新的变化。
不知是哪位姑娘想出来的主意,还是妈妈想出来的办法,大唐日报在天香阁里到处都摆着。
这份报纸一文钱一份,天香阁每次都会买上几百份,放在桌子上,也花不了多少钱。
不过,也有不少来这里消遣的客人,偶尔也会拿起来看一看。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天香阁多待一段时间了。
像青楼这样的地方,倒不是怕呆久了,而是怕一个人都没有。
只要你还在这,他们就会想办法让你花钱。
“小姐,这里有一份最新出版的《大唐日报》,刚刚送到。”
小茜将一张报纸递到淼淼的面前。
小茜虽然识字,但也不可能看得懂报纸上的内容。
于是,每一次,都是她缠着小姐讲。
淼淼对于有人跟她一起分享,还是很高兴的。
“如海托妹夫引荐。”
淼淼什么都没有看,只是将最近一章的《红楼梦》翻了出来,然后看的津津有味。
“哎呦,你就别走来走去的,看的我头晕。”
“小姐,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呀?林黛玉怎么了?”
小茜一直在淼淼的身边转来转去,现在淼淼不说话了,她立刻就开口问道。
“这个以后再说吧,这个章节比前面几个好多了,好像还有很多铺垫,我感觉这是要进入正题了,你先别急,等我看完了再告诉你。”
淼淼没有理会小茜期待的目光,自顾自地看起了报纸来。
长安城之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反应。
很显然,李想这一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燕王府不远的石家村内,一群人正聚在一起,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
“石明,来得好,快把这份《大唐日报》念给大家听听,看看有没有你阿耶说的那么准。”
石富见隔壁石养之子石明走来,赶紧请他在正中坐下。
石明是观狮山书院的一员,在石家村也算得上是个人物。
“大郎,既然大家都很好奇,那你就再念一遍,看看我有没有骗他们。”
石养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儿子,也是一脸的自豪。
哪怕石富摆明了不信任他,他也不在意。
在村子里,只要儿子争气,做父亲的做什么都会扬眉吐气。
石明虽然只有十来岁,却已经有了成熟稳重的气质,丝毫不惧。
“来了来了!”
石富接过旁边邻居递来的一份报纸,递到石明面前。
石明接过报纸,看了起来。
“去年燕王殿下在长安城种出了南洋水稻,一年可以种两次,陛下和朝中大臣们都很重视,将南洋水稻推广到了江南道和山南道。”
“为了推广南洋水稻,朝廷不惜重金,将云中都督府的大批突厥人迁往江南,还把关中道上的许多百姓都迁往了南方。”
“石明,这件事我们也听说过,可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了吧?”
石富等了一会,见石明迟迟不出来,忍不住出声打断道。
“石富叔,稍安勿躁。这篇文章才刚开头。据我所知,这是长达两千多字的长文,乃是燕王府王管事亲手所著,而我,不过才刚刚开始读而已。”
石富一听,脸色顿时变得尴尬起来,“那……那你说吧,我们洗耳恭听。”
“长安城外面有个叫石家村的村子,前些年,石家村在长安城外可是出了名的光棍村,很多年轻人找不到老婆,因为他们穷,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
“这种状况,从几年前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燕王殿下发明了稻鱼养殖技术后,石家村便成了长安城外有名的富庶之地。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只是过上了不饿肚子的生活,而这显然还不足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这个时候,朝廷又发布了一条新的移民政策,不仅解决了这些人在旅途中的开销,还许诺每人可以得到一百亩永业田,并免费赠送南洋水稻种子。”
“甚至,观狮山书院还派出了许多学生,与他们一起前往移民区,生怕没人能种出这种新的水稻。石家村的石良、石连,都是普通的移民,现在已经有了几十亩地了。”
说到这里,石明忍不住顿了顿,看向其他人。
很显然,这篇文章,已经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谁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上报纸。
他怎么也没想到,石良和他的两个儿子,竟然会出现在报纸上。
难道要名垂青史?
这让很多原本不打算搬迁的人,都有些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