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第1671章 不以户来确认大唐的人口

  李想一连串的反问,让在场众人有些发怔。

  众人心中暗自嘀咕,燕王殿下,我们谈论的是升斗小民,您这番话,是不是找错了对象?

  唯独李世民,眼中的光芒愈发炽盛。

  他忽然觉得,若真能实现李想所描绘的景象,自己那“千古一帝”的名号才算真正实至名归,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

  “燕王殿下,谁不盼着百姓的日子能锦上添花?我更盼着家家户户粮满仓、衣满箱,牛羊遍地,金银满屋。可如此不切实际的空想,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直沉默不语的长孙无忌,见李世民神色意动,立刻出言反驳。

  他这番话并非全无道理,话音一落,便有不少人暗自颔首。

  确实,纵观古今,即便是圣人临朝的时代,百姓的日子也远未到这般境地。

  大唐若以此为空想的目标,未免太过虚妄。

  “一两年自然无法企及,可若是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呢?”

  李想迎着众人的目光,毫不退让,“只要大唐能维持如今的势头,无需二十年,这便不再是镜花水月。”

  “咳。”房玄龄见气氛僵持,知道这场争论不会有结果,便适时开口,“诸位,此事不妨暂且搁置。我们还是先回到最初的议题,议一议这天下究竟有多少户口吧?”

  人口乃国之根本,是一切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石。

  这个道理,对后世而言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然而,对于大唐的衮衮诸公,他们虽也看重人口,但对此的理解却相当浅薄。

  这也不奇怪,为何方才李想询问大唐究竟有多少子民时,唐俭会哑口无言。

  纵览史书,华夏千年也未曾有过一个真正精确的人口总数。

  史册所载,多以“户”为单位,即便偶有具体数字,其真实性也无人深究。

  当然,统计人口,确实无需苛求到个位数。

  说大唐有一万万百姓,与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其宏观意义并无二致。

  “每年吏部考评州县,皆有户数增减的卷宗。只需将各地上报的户数汇总,大唐的人口便能知晓大概。”

  岑文本适时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

  可地方上报的数据往往比中央掌握的还要多,这种弊病即便在后世也无法根除,李想又怎会相信此时的大唐能做到数据精准?

  更何况,在他看来,户数仅仅是人口普查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远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爱卿所言甚是。”李世民对岑文本的提议表示了赞许,“户部即刻着手,将各州县的户籍资料汇集呈报,也好让满朝文武心中有个数。”

  “父皇,人口统计之法,绝非如此简单。”

  李想朗声道,“总人口、户均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各族人口、识字率、地域分布乃至人口迁徙,这些都应是人口普查所需涵盖的内容,岂是区区一个户数可以概括的?”

  李想一番话,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那些闻所未闻的词汇,让在场的大臣们既新奇又困惑。他们从未想过,一个简单的人口数字背后,竟隐藏着如此深邃的治理之道。

  “燕王殿下。”户部尚书唐俭只觉得头皮发麻,他站出来说道:“下官承认,掌握这些情报确实有助于朝廷决策。可要将人口信息调查到如此地步,谈何容易?”

  “朝廷官吏只设到县一级,乡野村落间的人口难以计数,更有许多山民常年居于深山,从未被纳入过官府的户籍。”

  旁人听了李想的话,是惊叹与期待,而唐俭听了,却是满心的为难。

  若真要按李想说的办,他户部上下恐怕什么都不用做了,光是去清点大唐的人丁就足以耗尽所有精力。

  “除却岭南、江南道部分区域尚有山民外,其余各道的山民数量已然不多。随着我大唐州县对劳动力的需求日增,许多山民已主动走出深山。只要能将各州县定居的百姓统计在册,所得数据便已相当接近实情了。”

  李想与唐俭二人,就此事的难易各执一词,争论起来。

  “道理是如此,可一县之地,朝廷命官屈指可数,吏员的编制也是死的。想把如此繁杂的户情民况摸清楚,谈何容易?”

  “这正是我要说的关键。想要政令通达,就必须先推行教化,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进而提升吏员的整体素养。同时,也该是时候考虑,将一部分勤勉能干的吏员,正式纳入朝廷的官僚体系。”

  “户籍清查之事,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先定下一个章程,明年先试行一番,用一年的时间,大致摸清帝国的人口轮廓。再以五年为期,进行一次复查,届时得出的详尽数据,必能为陛下与诸公的国策大计,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李想素来很少对大唐的官制发表看法。

  即便先前设立市舶都督府、专利总局与警察总署,也巧妙地避开了与现有体制的正面冲突。

  可今天,他这番话直接点明了各县官吏的编制与归属问题,无疑是踩在了所有人的心弦上。

  自古王权不下县,朝廷的管辖网络,到县一级便是末梢。

  听燕王这意思,竟是想从根子上动一动这千年不变的规矩。

  无论前朝还是本朝,一县之地,朝廷任命的主官不过寥寥数人,指望他们事必躬亲,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大量的胥吏、里正、乡长便应运而生,由各县自行辟除,食的虽是官府的俸禄,却终究是“吏”而非“官”。

  既然同样是为国效力,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晋升的阶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呢?

  况且,如今各大书院的毕业生源源不断,若让他们立刻空降一县为长,或是直接进入中枢任职,既不稳妥,也难以服众。

  反之,让他们从最基层的吏员做起,反倒是条绝佳的历练之路。

  毕竟,只有这些胥吏,才是每日与平民百姓打交道,最熟悉乡里民情的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