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第1681章 长安建材商人的春天来了

  “你说的那个数没错,但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外地修水泥路呢。”

  “朝廷督办的定襄至朔州、朔州至幽州这两条主干道,工期催得紧,只许提前不许延后。”

  “我们建设局真正留在长安城里搞建设的,满打满算不到五千人,还大都是些普通力工。”

  “而且在你来之前,我们手上已经压着好几个大单子:观狮山书院的研究生院要扩建,大唐警察学院、大唐财经学院、大唐交通学院这些新书院也都是我们承建的。”

  “再加上作坊城那边还有一大片住宅要盖,我们的核心匠人早就分身乏术了。”

  刘方相自己也对建设局今年的业务如此火爆感到吃惊。

  本来,作坊城的住宅项目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可如今看来,上半年九成的人力都得优先供给这些新书院。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都抢着在上半年动工。”

  阿牛恍然大悟。

  大唐的各家书院都学着观狮山书院的样子,把新学年的开学日定在八月初。

  要想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年底审核,并且为明年的经费申请打下好基础,上半年把书院的硬件设施建成,就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可不是嘛。”刘方相接着说,“你都不知道,最近长安城里但凡有点手艺的匠人有多抢手,根本不愁找不到高薪的活。”

  “不光我们建设局在到处招人,就连长孙家、韦家那些大族,都从府里派人出来,自己拉起队伍干了。”

  那些世家大族,府上都养着一批工匠,临时组建一支小规模的施工队并非难事。

  当然,真要比起技术和规模,他们跟建设局还是没法比的。

  “这我倒是感受到了。”阿牛深有同感地说,“就这几天,我们金太打铁作坊接到的锄头、铁锹订单,都快赶上去年一整个季度的量。”

  “所以啊,我劝你一句,”刘方相凭着多年的经验,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你们金太打铁学院要用的那些建材,最好马上去采购。”

  “这么多工程同时开工,相关材料的价格,说涨马上就得涨。”

  “嘶!”

  阿牛倒抽一口凉气,他也是个生意人,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刘方相,多谢提醒!改天我再请你去德香楼喝酒赔罪,今天我得赶紧回去跟师父商量采购材料的事!”

  阿义近来时常觉得,自家命运的转折点,便是将女儿梅里亚送入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那一天。

  作为观狮山书院首批女弟子,梅里亚虽不像同窗契苾何芳与梅川惠子那般声名远扬,却也凭实力在医学院附属的医馆里坐稳了妇产科主刀郎中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通过梅里亚这层关系,阿义家族在长安城中,无形间与燕王府有了牵连。

  许多以往棘手的事情,如今办起来竟是水到渠成,顺畅得不可思议。

  而最让阿义感到惊喜的,还是自家那几个条石和碎石作坊的生意。

  “首领,作坊的订单已经排到两个月后了,人手实在是不够用啊!”

  阿少古站在阿义身后,语气里满是激动与不安,“今早我刚从坊里出来,就有一位商贾硬是把一张大唐皇家钱庄的银票塞我怀里,说是预付货款。”

  “我们做了这么些年石材买卖,何曾见过这等抢着送钱的场面,可把我吓得不轻。”

  作为阿义的心腹,阿少古全权负责着作坊的运营。

  他至今还记得前些年,自己为了推销那些条石和碎石,是如何磨破嘴皮,四处求人。

  后来大唐开始铺设水泥路,碎石的销路才好了些,但条石的生意依旧平淡。

  可如今,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只碎石供不应求,连向来滞销的条石也订单如山,让阿少古有些摸不着头脑。

  “订购条石的,都是些什么来路?”

  在长安浸淫十年,阿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鲁莽的突厥汉子,言行间多了几分沉稳。

  “建设局吃下了一大批,还有就是各大书院也来采办了不少。另外还有一些生面孔,看他们采办的量,不像是一般人家盖房子用的,具体底细我还没摸清。”

  “这就对上了。”阿义了然地点点头,“梅里亚昨日从书院回来,和我提起了长安城里正兴起一股修建书院的热潮。”

  “这都多亏了燕王殿下,在他的推动下,朝廷新设了教育部,还特地拨出相当于一成税赋的巨款,用以扶持各地兴建书院。我们作坊的生意能如此兴旺,想必就是因此。”

  阿义发现,女儿每次从书院归家,总能带回些旁人无从知晓的宝贵消息。

  他回想起当初送女儿去医学院,本只是想借此向权贵示好,谁曾想,这个当初看似“拍马屁”的举动,竟为家族带来了这般丰厚的回报。

  每念及此,他心中便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得意。

  大规模的营造工程,其带动力是惊人的。

  长安城掀起的这股书院兴建风潮,与后世那些大型基建项目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其产生的连锁反应,正迅速传导到各行各业。

  阿义感受到了,而其他人也同样身处其中。

  “郭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作坊这个月的产量实在顶不住了,你库里能不能先匀一批水泥给我周转一下?不出三月,我连本带利一并奉还。”

  五合居的雅间里,邓洋一脸愁容,向对面的郭论吐着苦水。

  虽说古人有食不言的规矩,但在酒楼这种地方谈生意再方便不过,自然没多少人会去恪守。

  “邓兄,你可问对人了!”郭论放下筷子,神情夸张地一拍大腿,“你若不开口,我正打算找你商量,看你能不能卖我几万斤水泥。价格好说,在你平日售价的基础上,我再加一成,如何?”

  邓洋和郭论都是从襄阳来的商人,早年做的是木材生意。

  谁知水泥横空出世,长安城对木材的需求一落千丈,尤其是修建宫殿用的梁柱巨木,大明宫工程里几乎一根未用,让当初囤积居奇的二人赔得血本无归。

  若非后来王富贵公开水泥技术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恐怕两人早已破产,根本等不到木材市场回暖的那天。

  然而世事难料,祸福相依。

  挺过难关的他们,顺势一头扎进了水泥行当。

  虽错过了大明宫修建的黄金时期,但后续的水泥路铺设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经过多年推广,水泥早已被寻常百姓接受,盖房修院都少不了它。

  不知不觉间,邓洋和郭论竟成了长安城里数一数二的水泥大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