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则治愈童年”说不清楚自己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幸福还是不幸,我想应该是属于幸福的!
2002年我出生了,我们一家都是农村人,我生长都在春天有嫩叶,夏天有蝉鸣,秋天有收获,冬天有白雪的村子里。我们村子里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我以为不例外,我是奶奶带大的,整个童年整个青春里都是她对我来说是全部。
小时候,对爸爸妈妈的印象特别单薄,现在回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想不到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怎么形容呢,应该只有不太适宜的“相敬如宾”这个词语可以概括我们之间的关系。
爷爷去世很早,应该是在我一岁还是两岁的时候,奶奶一个人操持着家里10多亩地要养着嗷嗷待哺的我上学试,学会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回家第一时间被给奶奶听,那个时候她是我的一片天,是我喜怒哀乐的起始点,是我的全部。奶奶不识字,但是在我一直不停炫耀自己成绩,一直背这首诗的情况下,一个星期的时间光听我背诵的她竟然也背会了,她不识字啊!那时候不觉得她也背会了有多么值得歌颂,只当做耳熟能详罢了,只觉得这是一件极小极小的事情,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这样普通。可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炙热的在乎吗?每次回想起来都热泪盈眶。
慢慢的我长大了,在我上2年级的时候,妈妈把妹妹送回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有妹妹,她从小在姥姥家长大比我小两岁,没什么做姐姐的概念,还是以我自我为中心,还是以为自己可以想之前在奶奶面前为所欲为,要什么说什么呼之欲出,可很多次令妹妹不开心的时候,奶奶说:你大一些你要让着妹妹。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过耳云烟般的不在意,慢慢的在生活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随着父母过年回来,这句话的频次是直线上升的,我不理解,很不理解,后来慢慢的我变得爱笑了,变得不爱说话了,是在父母面前不爱说话了,好像是沉默,好像是乖巧,又好像是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