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汉西路
胡军望着江汉路步行街鳞次栉比的商铺,橱窗里陈列的新款手机和随身听在阳光下泛着科技感的光泽,恍惚间竟有种时空交错的错觉。
前世的他只把汉口当作归乡路上的匆匆驿站,而今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焕发着诱人的生机。
街边巷尾的小吃摊腾起阵阵烟火,热干面的芝麻香混着烧烤架上的孜然味钻进鼻腔。
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搅拌机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号子声交织成激昂的城市乐章。
2001年农历正月十六,朔风裹挟着未散的年味。
胡军单肩挎着背包,孑然一身踏上武昌站台。
初春的寒意渗入骨髓,他攥紧车票,在站前广场驻足片刻,目光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最终随着涌动的人流挤上一辆绿皮公交。
车窗结着薄霜,模糊了沿途掠过的街巷,胡军机械地望着窗外,见哪里楼宇密集、行人如织,便下意识按下门铃。
当公交车缓缓停靠在硚口区汉西路站,胡军提着包踩上站台,凛冽的江风卷起衣角,这座陌生城市的市井烟火,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漫入他的生命。
汉西路建材市场与路边揽活的装修工人们
硚口区汉西路,在时代的浪潮中蓬勃生长,成为了一片充满活力与喧嚣的建材市场热土。
那时的汉西路,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高低错落,红底黄字、蓝底白字的广告牌在风中微微晃动,仿佛在热情地向过往行人招手。
建材市场内,各类建筑材料堆积如山,一眼望不到尽头。
木材区里,原木特有的清香混杂着锯末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根根圆木整齐地码放着,表面粗糙却带着自然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来自遥远的山林。
板材区更是琳琅满目,胶合板、刨花板、密度板等,不同规格、不同厚度的板材层层堆叠,等待着被运往各个装修工地,化身为家具、门窗等家居用品。
石材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冰冷坚硬的大理石、花岗岩整齐排列,光滑的表面倒映着市场内的光影。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这些沉重的石材,金属工具与石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瓷砖区五彩斑斓,方形、矩形、异形的瓷砖铺满货架,各种花纹图案令人眼花缭乱,从简约现代到复古繁复,应有尽有,仿佛是色彩与艺术的盛宴。
而在建材市场周边的道路旁,一群特殊的劳动者——装修工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天天还未亮,当城市还在沉睡,他们就已经来到这里,寻找着一天的工作机会。
这些工人大多穿着朴素,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水泥渍、木屑等污渍,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勋章。
他们有的拿着自制的木牌,上面用红漆歪歪扭扭地写着“水泥工”“木工”“水电工”等字样,字迹虽不工整,却透着一股真诚与迫切。
有的则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交流着最近的工作行情,分享着各自的经验。
其中一位水泥工老李,五十出头的年纪,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木牌,眼神中充满期待,每当有车辆缓缓驶过,或是有行人投来目光,他都会立刻挺直腰板,大声吆喝:“师傅,要水泥工不?我砌墙、贴砖手艺都好得很!”
他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方言,在清晨的街道上回荡。
老李为了这份工作,已经在寒风中站了好几个小时,可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知道,一旦错过机会,这一天可能就没有收入了。
木工老张则安静地坐在路边的台阶上,身旁放着他心爱的工具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锯子、刨子、凿子等工具,每一件都被他保养得锃亮。他不时地擦拭着工具,仿佛在擦拭着自己的梦想。
老张的手艺精湛,做出来的家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美观大方。
他期待着能遇到一位识货的雇主,让他一展身手。
水电工小王相对年轻一些,二十多岁的他充满活力。
他拿着一张写有自己联系方式和擅长工种的纸张,主动向过往的行人介绍自己说道:“大哥,家里装修要改水电不?我保证线路安全,布线规整!”
他的眼神中透着自信,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工作机会。
这些装修工人们,为了生活,风里来雨里去。
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在路边被晒得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冬天,寒风刺骨,他们裹紧身上单薄的衣服,依然坚守在路边。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痕,那是长期劳作留下的印记。
但他们从未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撑起一个家,才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在汉西路建材市场这片热闹的土地上,建材与装修工人相互依存。
建材市场为装修工人提供了寻找工作的平台,而装修工人则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建材变成了千家万户温馨的家园。
胡军踩着硚口潮湿的柏油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早春的寒气裹着江风往衣领里钻。
2001年的汉西路像条沸腾的河,满载建材的卡车轰鸣而过,扬起的尘土里漂浮着木屑与油漆的混合气息——这里是武汉最负盛名的建材集散地,绵延数公里的商铺鳞次栉比,玻璃幕墙折射着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
胡军拐进一条背街小巷,墙面上层层叠叠的小广告如同城市的“牛皮癣”。
泛黄的A4纸被透明胶带反复粘贴,边角卷起的褶皱里还粘着几片枯叶。
“专业泥工,二十年经验,贴砖平整不空鼓”“木工定制衣柜,榫卯工艺保十年”,歪斜的手写体与规整的打印字交叠,最下方的传呼机号码旁,有人用红笔仓促补上“已换机,电联13XXXXXXXXX”。
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小广告,像是劳动者们向城市发出的无声呐喊。
路过小区铁门时,锈迹斑斑的栏杆上也挂满了广告。
有张手写的告示被雨水晕开了字迹,“漆工接活”四个字下,胡军瞥见模糊的“呼8877XXXX”,末尾还画了个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