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救命,我爹是李贤!

第36章 远近亲疏

  银铃般的笑声飘入府邸:“乖乖侄儿成郡王了呀!这府邸匆匆建成,装饰不够精美,胜在地方够大,足够折腾了。”

  着圆领袍、幞头,一身男儿打扮的太平公主出现,行走间不时蹦一下,压抑不住的青春气息绽放。

  身后,一辆马车拖着小麦,缓缓驰入犍为郡王府,魏晃赶紧招呼少年团卸车。

  太平公主吐了一下香舌,面色微红:“本来应该多给点的,可去年买铅粉、黛笔、衣服花得太猛了,也就食邑上收了点粮食,别嫌少就行。”

  李恒满眼欢喜:“姑姑这是雪中送炭,侄儿这里人口多,正愁粮食不够呢。”

  这话亦真亦假。

  粮食补缺口是不错的,但庞大的开销也需要俗不可耐的铜钱。

  不过,太平公主能来,就是对李恒最大的支持了。

  章懂尚大步走过通报:“禀郡王,苏州刺史、曹王前来拜访。”

  除了大开中门迎接,李恒别无选择。

  “恒参见曹王。”

  李恒不动声色地拱手,见过这位不懂礼数的小叔祖李明。

  这是位尴尬人物,他亲生父亲是太宗皇帝,生母是巢王妃杨氏,他还承嗣巢王李元吉。

  在苏州当刺史,他也总横行不法。

  李贤入主东宫,他能放下小叔父的身段,曲意逢迎李贤,搞得跟李贤多亲近似的。

  结果,明崇俨一案出来,他立马圆润润地回了苏州,关系撇得一干二净。

  李明也不想想,李贤真的倒了,他就能脱得了干系吗?

  所以,李恒的态度恭敬了,偏偏没有喊“叔祖”,只是称呼他的亲王爵。

  毕竟,亲王是要高出郡王爵,礼数不能缺。

  李明笑容可掬:“见外了不是?宣慈开府了,叔祖自然要来看看。”

  李恒垂眉:“曹王亲临,小王府邸蓬荜生辉。”

  别扯什么亲戚关系,父亲遇到难处就溜得远远的亲戚,不要也罢。

  太平公主伸长脖子,好奇地往李明身后看了眼:“咦?王叔你的贺礼呢?不会一毛不拔吧?”

  李明胖脸上的肉直哆嗦,从袖子里掏出一文钱,犹犹豫豫、恋恋不舍地放到李恒手里,嘴唇颤了颤:“宣慈莫怪,苏州近年歉收,民生多艰,本王也只是马屎表面光,只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了。”

  但凡他多拿出一文钱,李恒说不定就信了。

  即便是太子李贤,对这位铁公鸡王叔也难免嘀咕几句的。

  李明也听出了李恒疏远他的意思,说话也不再以叔祖自居。

  本来他还想通过李恒,跟李贤恢复一下关系,结果彻底死心了,看李恒的姿态明显就不欢迎。

  李明离去后,太平公主皱了皱琼鼻:“好大的一文钱啊!侄儿能从他手里薅出一文钱,还真是难得。”

  宗室里头奇葩多,但奇葩到李明这种程度的也不多。

  李明在苏州有多廉洁奉公,看看他一身肥肉就知道了。

  李恒冷笑一声,为父亲亲近这种人感到悲哀,难怪干啥啥不成。

  意外的是,就藩的相王托典签来送礼了,不轻不重,约摸十贯钱的礼物,典型的礼到人不到。

  至于李治的其他儿子,在各地惶惶不可终日,自然也顾不上李恒了。

  作为回报,李恒给太平公主讲了一枕黄粱的《枕中记》故事,让太平公主听得津津有味。

  “天皇、天后赐犍为郡王铜钱千贯。”

  寺人杨思勖不带感情色彩的声音又出现了。

  “臣李恒,谢二圣天恩!”

  封爵了,在正式场合就不能张嘴闭嘴祖父祖母了。

  现在看来,李治与武则天对李恒养少年团喜闻乐见,并不介意他区区郡王违制。

  李恒递了一块桂花糕给杨思勖:“寺人辛苦了!”

  杨思勖眼色复杂。

  多少年了?

  从跻身天后身边起,外臣见他,无不战战兢兢,就是送他东西,也多半是玉璧之类小巧而昂贵的物件。

  李恒这一块桂花糕,倒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杨思勖接过桂花糕,放入口中,香甜的味道在弥漫。

  自从被捉入宫中,挨了那一刀,杨思勖这是第一次感受到了甜味。

  李恒的真诚,让他第一次回味“家”的感觉。

  家里,可以纵情胡闹,可以捉蛇、抓蝉、擒野猫、吃小老鼠,可以领着一群小伙伴在河边玩耍。

  杨思勖眼神温和了少许,向李恒一礼,转身之后,眼神仍旧凶戾无情。

  寺人杨思勖,必须没有个人情感。

  太子右卫率长史郭元振下值后,溜达着进了犍为郡王府,自觉地端着碗,跟少年团一起站在院中开吃,一点架子不摆。

  “郭长史,过来一齐蹲啊!”章懂尚抬着碗蹲着,热情地招呼郭元振。

  郭元振眼皮一抬:“傻不是?蹲着吃要少吃两口呢!”

  李恒满眼诧异,就郭元振的出身,他也犯不着懂这些吧?

  郭元振过来吃饭的意思,哪怕李恒单独立郡王府了,太子右卫率那一团兵马,他仍旧为李恒领着,随时听候调遣。

  郭元振拎得清,他这条命是李恒保下来的,从此他跟李恒生死与共。

  抛开感情不说,郭元振的恶名,别人也不愿沾上,太子李贤的态度就是个证明。

  只有在李恒这里,他没有感受任何歧视,甚至他的没有底线,竟被李恒赞赏。

  士为知己者死,郭元振觉得,这条烂命送到犍为郡王手里都值了。

  “对了,郡王,我得让妻妾家小从通泉县迁来长安城,还请郡王为我谋一宅院。”

  以郭元振在通泉尉任上的不法,钱财是不差的。

  李恒还小,跟自家妻妾也几乎隔了一代,郭元振也不担心有啥丑闻。

  毕竟,像李治那样不忌嘴的世间少有。

  “宅院好说,就邻着郡王府,在这永昌坊落户。”李恒斟字酌句。“不过,她们从通泉县远道而来,路上未免受苦,等到了请东宫侍医为她们诊断一下,无病也解忧嘛。”

  郭元振那个叫薛瑶的妾是尼姑还俗,寿命不是太长,应该有隐疾。

  李恒不太明白,郭元振为什么好尼姑这一口,图她不掉头发?

  郭元振乐呵呵地应了,仿佛理所当然。

  他觉得,自己应该融入犍为郡王府这个大家庭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